古时春节的习俗大多是以“家”为基本单位,逐渐向外扩散来维系社会关系,可以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还是一个教色彩颇浓、辞旧迎新、共享亲族天伦的时节。而当下春节的娱乐性渐浓,庙色彩渐淡,谒亲访友的送礼变了味,连压祟趋吉的压岁钱也随时可能因私有观念的盛行引发归属争夺战,春节的节日性在大变样这让人无不怀念过去,而这种念想只是欲将春节还原到一个本该优先属于亲友祝福的时节罢了。
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全面复兴传统文化,而春节正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载体。时值新春佳节,了解中国传统春节习俗及其礼法规范,对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便显得至为关键。
中国传统春节俗称“年节”,是集梦见屎沾身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萌芽于先秦,最初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直至汉武帝太初元年才以农历正月为岁首。春节最突出的特点一直以来都是在新旧交替之际家人团聚,辞旧迎新、以期来年日子红火,在此期间,官有朝贺、私有祭享,人员兼顾公私,上需朝贺天子盛世、照拂庙,下可共享天伦、谒亲访友。这一系列的春节习俗均在传统礼法上有相当细致且明确的行为规范。
年节首先涉及休假。古代官员的休假制度最早源于汉代,汉律:“吏员五日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沐指洗头发,由于古代男女皆束发,洗头就成了件麻烦事儿,不仅要洗,还要在太阳下把头发晾干,如此繁琐耗时,只有在休假日才能够办到,因此“休沐”便是指称放假。唐代最早将春节定为假日,礼部为此专门制定了《假宁令》:“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元正即春节,官员可各享受七天的黄金假期。七天的假期对于唐代的官员来说并不轻松,因为大年初一,不但在京文武百官必须按时上朝,而且各地官员会派使者或亲自进京贺朝,甚至远方的羁縻州、附属国也须为皇上献上贺礼。这是一年最重要的朝隆重会元日大朝会。同时,地方行政长官在春节严禁离开衙门,这意味着地方官想要和家人过年团聚,只能靠家人及时赶到官员的工作地点才能实现。诗人韦应物名篇《元日寄诸弟》有载:“一从守兹郡,两鬓生素发。日月昧还期,念君何时歇”,即是此番情境的表达。可见,古代为官是以失去除夕和家人团圆的幸福时光为代价的。
据《汉书万石君传》载:“每五日洗沐归谒亲。”谒亲即拜望家人,这是休沐期间十分重要的一环,如若官员以加班为由而不休沐谒亲,可能会被认为不重视家庭,不守孝道,成为眼中不好相与、眼中不可重用之人。今人的休假安排多为出门旅游或者做宅家一族,度较高、娱乐性渐浓,鲜有人再将谒亲列入假期清单了。此外,官员在休沐期间要严格遵守文书保密制度,按照《唐律疏议卷九职制律》的:“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漏泄于蕃国使者,加一等,仍以初传者为首,传至者为从。”不问是否有意为之,或是否造成严重后果,官员只要泄露,均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及至宋代,节日休假制度更为完善,不仅保留了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的,人员到了年终还有“封印”假期,即从每年十二月二十日起“封印”停止署理公务,至次年正月二十才“开印”办公,即休假一月。古代官员的薪酬多实行年薪制,因而并无加班费一说,只是春节期间一般有赏赐官员的习惯,多为金银、文房四宝甚至是年夜菜,变现能力甚差,难以称得上是加班费了。
曾经宋代宫廷兴起了一幅春节应景之作《岁朝图》,图中关于宴饮与拜年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习俗。宴饮祝酒的习俗自先秦始,及至汉魏时已发展为“留宿岁饭”,即年夜饭。《荆楚岁时记》有记:“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留宿岁饭不可用尽,需留出一部分撒至街上,寓意除旧纳新。唐太甚至以“纵囚归狱”之举打破律法让狱中囚犯与家人团圆过年,足可见年夜饭的重要程度。由于当时施行宵禁制度,年夜饭一般设在家中,只取团聚迎新的好意头,包含有更浓厚的教色彩,以祭祀祈福、接神踩祟为主要活动。
古代拜年习俗各代各地均有不同,最为特别的是宋代兴起的“飞帖拜年”。相比起唐代繁冗琐碎且需亲自上门的拜年流程,宋代就显得十分简洁。士大夫们时常派家人带着自己的“名剌”,即写有新春祝福的贺年卡片,送至对方府上,名剌到了,拜年祝福的心意也就到了。到了明代,北方的特色拜年可谓直让人累折了腰,皆因只要出去拜年,上碰到亲友,不分时间场合,便要当场叩头,年节时期大街上放眼皆是叩头的场面,颇有些让人啼笑皆非。说到底,各代的拜年习俗或重礼仪或重心意,杜绝了春节送礼行贿与受贿的乱象。
这种近乎“”的拜年与送礼习俗要归功于律法对贪腐受贿详尽又严苛的。《魏书刑法志》早有记载:“枉法十匹,义赃二百匹,大辟。”大辟,指砍头,所谓“义赃”,据南宋学者胡三省解释:“义赃,谓人私情相馈遗,虽非乞取,亦计所受论赃。”“义赃”,与直接所得的“正赃”相对应。该既出,“食禄者跼蹐,赇谒之殆绝。”官员们不得不赶紧收手,行贿送礼之几乎断绝。元代将最易被视为“人之常情”的生日、节日收礼行为入罪,不再局限于日常职场上的收礼。《禁治察司等例》:“不得因生日节辰、送洗尘,受诸人礼物,违者以赃论。”生日礼、节日礼、接风洗尘礼,一概禁收。清康熙年间为整顿春节铺张浪费和现象,明禁送礼之风,要求大小官员的各家府邸前都要公约一张:“同朝僚友,夙夜在公,焉有余闲,应酬往返?自今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岁元旦为始,不贺岁,不祝寿,不拜客,有蒙赐顾者,概不接帖,不登门簿,亦不答拜。至于四方亲友,或谒进,或游学,或觅馆来京枉顾者,亦概不接帖,不登门簿,不敢答拜,统希原谅。”
说到拜年,压岁钱是必不可少的。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压岁钱的年俗起源于汉代,盛于汉魏六朝,压岁音同“压祟”,取“压住邪祟,辟邪趋吉”的祈福之义。压岁钱并非货币,更多的是带在身边把玩或作为吉利物品辟邪的类似钱币样子之物。源起于汉代的压岁钱样式似铜钱,以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居多,正面铸有“”“去殃除凶”等吉祥语,背后则雕有北斗七星、龙凤、龟蛇的祥瑞图案。而到了唐玄时期,宫廷曾盛行散钱之风,后妃常三五结伴掷钱为戏。及至明清,压岁钱大多以红线串起。清代记载民俗的《燕京岁时录》有言:“以彩线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无论是普通人家所用的类似钱币的时兴物件,抑或是富贵人家所发的金银锞子(即不规则状的小金锭),压岁钱很好地发挥了作为年节祈福祝福的功能,因而很少引发类似现代亲子之间压岁钱归属的“争夺战”。今人的压岁钱实际上是民法的赠与行为,考虑到接受赠与人一般为未成年人,并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父母作为监护人,对子女的这部分个人财产应尽到的义务,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也即将子女收到的压岁钱视作家庭财产并随意支配的行为是不当之举。
总之,古时春节的习俗大多是以“家”为基本单位逐渐向外扩散来维系社会关系,文人雅士投帖相贺,亲朋好友欢聚饮宴,规矩多些的朝代也不过是在年节时的礼仪流程上更为讲究,可以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还是一个教色彩颇浓、辞旧迎新、共享亲族天伦的时节。在律法约束之下,加上商品经济不足,春节显得虽一板一眼但又原汁原味,而当下春节的娱乐性渐浓,庙色彩渐淡,谒亲访友的送礼变了味,染上了“受贿”的杂色,连压祟趋吉的压岁钱也随时可能因私有观念的盛行引发归属争夺战,春节的节日性在大变样,这让人无不怀念过去,而这种念想只是欲将春节还原到一个本该优先属于亲友祝福的时节罢了。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