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8000多年前,原始人群已栖息于湖南广阔的地区,并转入以农业和家畜饲养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大约公元前1500年左右,湖南地区原始社会开始解体,逐步向阶级社会过渡。包括湖南大部分地区在内的洞庭、彭蠡之间,形成以“三苗”国著称的强大部落联盟,同华夏部落集团进行了长期战争。“三苗”失利分崩。迄至夏、商、西周,湖南为“荆蛮”和“夷越”的活动地域,同中原华夏文化发生较密切的联系。大约从商中叶开始湖南进入青铜时代。全省现已发现商、西周至春秋时期文化遗址数十处,出土青铜器400多件。
从春秋早、中期开始,楚国越过长江、洞庭湖进入湖南。至战国中期,全省均属楚国统辖。在中原文化影响下,融合原有土著文化,形成风格独特的楚文化。从已发掘的一批楚墓和遗址看,楚国时期的湖南得到进一步开拓,冶铸业、纺织业、髹漆业、琉璃业等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文化发展有了相当先进的水平,铜器制造和使用更加广泛,并开始进入铁器时代。战国后期,楚臣屈原被流放湖南,遍历沅、湘,写下了《九歌》、《九章》等伟大爱国优秀诗篇,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
自秦汉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后,湖南各族人民进入祖国多民族大家族共同发展的行列,经济文化获进一步发展。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所出土的帛书、帛画、丝织品、漆器等,说明湖南工艺和文化水平在楚国传统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至南北朝时,“湘州之奥,人丰土闲”。唐代的湖南已是“地称沃壤”。五代马殷立国湖南,贸易发达,茶叶大量外销,闻名遐迩。但宋代以前湖南的发展,主要还是集中在洞庭湖地区和湘江流域。沅水、资水上游和湘西、湘南山区,还比较落后。至唐代,湖南不少地方仍作为贬谪流放之所,被人视为畏途。
宋代是一个转折点。因为政局的变乱,湖南在全国的地位迅速上升,发展速度大大加快。洞庭湖区和湘江流域水利事业发展,开始大量垦殖,发展农业生产,粮食产量日益增多。铜官窑瓷器远销东南亚和阿拉伯地区,桐油成为全国名产。北宋末年,湖南人口增至570多梦见杀人不见血万。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乱,到清朝嘉庆年间,人口恢复发展到1875万人。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与经济发展同步,文化教育也获长足发展。宋代全国四大书院,湖南即得其二。据统计,南宋末湖南共有书院51所。明、清时书院、学宫更为兴盛。入仕举子日益增多。雍正元年,与湖北分闱,湖南单独举办乡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湖南相继诞生了不少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如宋代周敦颐,明代李东阳,清初的王夫之等。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湖南的历史逐渐发生相应的变化。五口通商和沿海航开辟,使由长沙、湘潭越五岭至广州的传统商道迅速衰落。鸦片走私更加,白银外流,加剧了湖南的社会动荡,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太平运动爆发后,湖南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化。1852年6月太平军初入湖南时仅2万人,至11月出境,发展到10万人以上,湖南下层劳动群众踊跃加入太平军。此后太平军多次进出湖南,都得到湖南人民的有力支援。1852年清廷任命曾国藩帮办湖南团练,先后组成湘军、楚勇,充当太平军的主力。从此,湖南成为与斗争最激烈的省份之一。太平后,湖南绅力进一步发展。地方,思想守旧,外来新鲜事物,以致在全国颇具声势的洋务运动,湖南竟是默默无闻。中日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在湖南蓬勃兴起,成为全国“最富生气的一省”。各地办学堂,除旧布新,蔚成风气。近代机器工业也开始产生和发展,矿山、电报局、邮政、轮船局相继建立,全省上下呈现一派生机。随着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湖南各项新政也宣告停办。1899年和1904年,岳州、长沙先后被开辟为商埠,常德、湘潭后增列为“寄港地”,帝国主义开始直接和大量地涌入湖南,标志着湖南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也刺激了一部分绅商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