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张家界人文历史 > 正文

广东新周刊社2013-5-7张家界人文历史

类别:张家界人文历史 日期:2013-5-7 10:40:47 人气: 来源:

  过去有社戏台,现在有景区秀;过去是先有风光后有景区秀,现在是先有秀再有风景;过去是秀风光,现在是秀城市。

  1922年,鲁迅曾在《社戏》里写过一段童年时代的看戏经历:深夜乘着乌篷船到赵庄,靠近戏台的河里乌黑一片地泊着看戏人家的船篷,戏站着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悠闲观众,戏台上或是“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或是“一个红衫的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而他“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在他的回忆里,“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如今,鲁迅童年时代看戏的戏台已被拆得无影无踪,许多传统社戏也早就销声匿迹,但绍兴的水乡戏台始终是游客们青睐的景点之一。力图还原一个鲁迅笔下的世界这始终是绍兴旅游打造的重点所在,2007年,绍兴推出一台夜游实景晚会《沈园之夜》,融歌舞、戏曲、杂技、功夫、说唱于一体,无论是鹦哥班、落,还是越剧和器乐演奏,都能听个尽兴。

  昨天的社戏台,今天的景区秀有人说这其实是同一个道理:人们的生活中,必须有这么一个秀场,让人随时可以在找到各种各样的演出。

  为主题公园配套服务的景区秀

  离开景点,钻进剧场。毫无疑问今天的旅游景区已经把歌舞演出作为一个主打项目了,但凡有景点之处,无论其规模大小,你总不难找到一台“特色演出精品”。

  有几个久演不衰的经典是由华侨城集团创下的。在1991年成功推出中国第一台大型旅游文化晚会《艺术大》后,2001年1月,华侨城又推出“集民族服饰、舞蹈、音乐和舞美于一体”的大型民族服饰舞蹈诗《东方霓裳》,旗下锦绣中华民族艺术团120名专业演员用350套风格各异的民族服饰,演绎了中国服饰文化从传统到现代嬗变过程中的地域风情和人文历史,一演到第十个年头,仍然为广大游客喜闻乐见;两年后,华侨城又在中国民俗文化村推出“讲述华夏五十六个民族五千年起源、发展、辉煌”的大型史诗晚会《龙凤舞中华》,这台晚会的标志性意义在于:它是中国首个投资过亿的旅游演出,55分钟时间里500多名演员轮流登场,共用了1200多套服装,这个规模前所未有;华侨城旗下另一个主题公园世界之窗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创世纪》总共上演2000余场。这些秀不论是否还在演,都是深圳旅游线中不可或缺的亮点。

  另一个例子是宋城。2010年12月9日,杭州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证券市场唯一的演艺股,这是中国旅游史上的大事件。而提起宋城,人们最先想到的是那台在宋城大剧院的标志性演出《宋城千古情》1997年3月,宋城景区投资6000万巨资打造的《宋城千古情》开演,定位为“大型旅游演艺秀”,内容“以杭州地区历史文化、传说和民间故事为主线,精选了《白蛇传》、《梁祝》和岳飞抗金等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元素,高度凝练了杭州当地民俗文化和南宋历史精粹”。迄今为止,这台景区秀已经连续公演长达13年,累计余场,接待观众超过2500万人次,成为目前世界上年演出场次最多和观众接待量最大的剧场演出。

  在最初这拨进军旅游演艺的企业尝到了第一只螃蟹的甜头之后,效仿者们出现了2001年3月,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创办魅力湘西大剧院,先后打造出《湘西祭祀》、《湘西苗鼓》、《湘西赶尸》等大量表现湘西少数民族文化与风俗的剧目;同年9月,曲阜三孔景区打造的大型广场乐舞《杏坛圣梦》在露天的杏坛剧场上演,目的是结束以往“白天看孔庙,夜里睡”的局面,丰富曲阜旅游的“夜生活”;2002年5月,云南丽江景区打造纳西民族舞蹈诗画《丽水金沙》,将纳西古乐同纳西族的棒棒会、彝族的火把节、摩梭人的走婚和殉情融于一体;2005年3月,为成都金沙遗址量身打造的音乐剧《金沙》在保利剧院全球首演,随后在成都金沙剧场开始了近千场的驻场演出;2007年,四川九寨沟为杨丽萍担任总编导的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乐《藏迷》量身打造了九寨沟藏谜大剧院各大旅游集团纷纷组建了自己的演出团队,无一例外在室内剧场或景区广场上推出大型歌舞表演,以展示当地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来打造演出剧目。

  购买景区门票,送你一场演出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景区秀始终为主题公园的配套服务而生,但它的热度却从来没有减退过。据统计,自2007年开始,全国投资百万元以上的、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演艺节目有200多个,几乎每个著名景区都有自己的演艺团队。最近新上的旅游演艺项目都在千万元以上,不少地方同时上了几个超亿元的项目。

  城市外的实景秀

  如果说以主题公园为载体的歌舞表演是景区秀中最泛滥的一支,那么近年来最来势汹汹的另一支则毋庸置疑是以旅游地山水实景为依托打造的大型实景演出。

  据说创意来自张艺谋在太庙大获成功的世界著名歌剧《图兰朵》,也来自在埃及与狮身人面像实景场地演出的著名歌剧《阿依达》,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共同组成的“印象铁三角”开创了中国实景演出的先河:《印象刘三姐》。这是世界演艺舞台上第一个以自然山水为舞台的超大规模表演,“张艺谋”这名字让中国景区秀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度。

  2004年3月20日,《印象刘三姐》作为漓江山水剧场的核心工程在桂林阳朔正式公演。它的规模是以往司空见惯的景区秀无法想象的壮观以1.654平方公里水域、12座著名山峰为舞台,67位中外艺术家参与创作、600多名演职人员参加演出观众们在之余给出了一致的好评,据说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看过演出后感叹说:“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机票来看再飞回去都值得。”

  阳朔愿意重金打造这出实景秀的初衷很简单大多数游客到了阳朔是不会留下来过夜的,他们通常选择在晚上赶回桂林,更有甚至只是在游船上匆匆一瞥,并无半点停留的意思。《印象刘三姐》的开演时间定在晚上八到十点之间,演出时长一小时,这就让想要观看演出的游客们不得不打破以往的惯例,在这里的酒店过上一夜。这一招效果显著,《印象刘三姐》自2003年启动以来,截至2010年已经获得了6亿元的总收入,当地旅游收入也从2003年的2.41亿元飙升到2008年的17.9亿元。

  从《印象刘三姐》开始,“印象铁三角”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了实景演出的战略地图:《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普陀》“印象”还在继续,投资2亿的《印象武隆》将于今年年底亮相。

  除了给景区带去直接客观的收益以外,“印象”系列实景秀有一点功不可没的是,它为当地人带去了不菲的收入。景区所在地的村民们直接参与了这些大型演出。一个在舞台的竹筏上打渔的渔夫,也许他原本在现实生活里就是一个渔夫,从前他们甚至不知道“是村长大还是导演大?”如今他们统统变成了专业演员,以《印象刘三姐》为例,参与演出的400多名农民年均增加收入为1.5万元。

  但与最初的《印象刘三姐》截然相反的是,后续的“印象”系列招致的非议声越来越大。丽江纳西古乐领军人物宣科和湖南省临湘市市长姜福都曾先后炮轰过张艺谋,一直认为:“印象”满天飞,山水实景演出让全国的旅游景区呈现一篇乱象,不仅,更是大自然的原生景观。

  这些声音没能实景秀的继续被复制,从少林寺景区推出由谭盾担纲艺术总监的《禅少林音乐大典》,到陈凯歌和冯小刚也分别以云南大理的《希夷之大理》和广西防城港《北部湾大型海上实景演出》加入其中,再到《梦萦周庄》、《大宋东京梦华》、《天门狐仙》各项剧目层出不穷实景演出在中国俨然已成最风靡的文化旅游模式。

  资深人曹景行曾说过:“现在中国实景演出多达几十个,很多人都在复制,但有一样东西是不可复制的:风景。实景演出最重要的是地理,不用做剧情的调整,随着景色的变化,演出中的感觉自然也就变了。”《印象丽江》带给他震撼的观感:下过雪的天气,观众在白雪皑皑中观看;不够晴朗的天气,观众在茫茫的雾气中观看;当风把云层吹散的时候,感觉就上来了。

  景区秀能为城市做什么?

  没有壮观的自然风景做载体,实景秀并不能为城市里的景区提供可参考的经验。那么,城市里的主题公园该做点什么?华侨城想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做景区秀的升级版城市秀。

  依托于欢乐谷这个定位在“青春、时尚、”的城市地标,华侨城先后在和成都推出了《金面王朝》和《天府蜀韵》,与实景演出疏离当地人生活文化情况不同的是,这两台演出在打造城市历史文化风情的同时,也大量加入了当代城市年轻一代的生活氛围。当景区秀还在作为景点的配套服务推送的时候,华侨城已经为这两台城市秀建造了于景区的城市剧场,也就是说游客们不必再为了只想看一场演出而再多买一张景点门票。

  不仅仅是游客,在这个城市中生活的人们也能更好地融入其中。华侨城为城市人的考虑是:城市发展到这个阶段,必须有人来告诉人们,到底什么是城市文化?当城市里的广场逐渐被高楼大厦所代替,原本人们在街头巷尾所追逐的文化气息不复存在的时候,城市应该如何更新和再生?过去城市开发了Shopping Mall,人们可以集中在一个地方购物,如今我们依托于主题公园的基础设施,想要形成一个新的体系,让人们集中到一个地方去娱乐。

  城市秀的出现,恰到好处地填补了实景秀的空白。地处近郊的主题公园,仍然是未来城市秀的发展载体它们不仅交通便利,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善的服务功能,人们不必担心停车问题、治安问题、餐饮问题这是主题公园提供给城市剧场得天独厚的养分。

  在《华侨城》编辑部主编胡梅林看来,未来的城市剧院与主题公园将会是并列的姊妹双生,而城市秀与景区秀将会同时存在并逐渐形成一套有机体系:“虽然目前的中国景区秀是处于膨胀的情况中,已经呈现出成倍增长的趋势,但在未来的五年中,它不会是一个恶性竞争,而是一个良性的、互相学习和共同做大市场的过程。”

  打造与城市共同生长的城市秀

  华侨城国际传媒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 林树森

  景区秀是女王皇冠顶上那颗明珠

  《新周刊》:华侨城景区秀,是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林树森:华侨城最早的表演,是在1989年锦绣中华建成后,当时在葡萄架下铺了一块临时地毯,从外面请来几个队伍做了一些小表演。

  1991年,中国民俗文化村筹建,华侨城开始觉得应该把晚会和演艺元素加入其中,就在大观楼对面搭了一个小戏台似的剧场,我作为编导和专家的身份筹建了华侨城第一个艺术团,名字叫做“锦绣中华职工实验艺术团”,起初带有强烈的实验性,白天艺术团里的人都有其他工作岗位,导游、办公室、仓库上午照常上班,下午集中排练,晚上演出。“中国民俗文化村”开业之前,为了让景区在打知名度,这个团队用了28天时间排练出第一台晚会,先到做了为期7天的宣传演出,效果非常好,开业后作为每天晚上的压轴推出,很多游客一定要看完这台演出才肯离开,它在无形中变成了日常运营中的主打项目。

  在这个基础上,华侨城把演出从实验性变成专业性,又成立了“民族服饰团”,推出了一台《七色花》的晚会,两个团交替着演,游客感觉也很新鲜。1992年,华侨城成立了“土风歌舞团”和“编钟乐团”,1994年,成立了第四团,也是歌舞团。

  接着世界之窗开始筹建,总结中国民俗文化村运营的历史和经验,华侨城觉得演艺必须再做大,在建立景区之初就把“世界广场”的核心点变成了一个舞台,推出了“世界之窗”的第一个歌舞团“五洲艺术团”。“五洲艺术团”分为景区部和专业部,景区部主要是在每个景点做小型演出,专业部只负责“世界广场”上的大型演出,当年的第一台晚会名叫《狂欢之夜》,外籍演员也有加入演出。

  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是中国旅游景区中里程碑式的出现,一开始也没有演出,慢慢才经历了一个“需要演出需要做大做强需要从半专业变成专业”的发展径。

  《新周刊》:每个景区的演出定位,有没有什么不同?

  林树森:我们现在几个景区秀,都是从主题公园的文化定位发展起来的。锦绣中华和中国民俗文化村是以中国民俗特色为主,世界之窗则主打世界文化特色,最后当欢乐谷出来的时候,则是以青春时尚为定位,演出重点是都市娱乐。

  目前每个主题公园都有自己的大型演出,世界之窗的《千古风流》、《天地浪漫》是把世界上十个国家的爱情故事放在一起;锦绣中华的《东方霓裳》展示的是中国古代宫廷服饰和中华各民族服饰的文化故事;欢乐谷的《炫艺天空》,以青年人的都市文化生活为主打,里面有杂技、魔术等最时尚的元素。在东部华侨城,还有一台《天禅》,表现的是禅茶文化我们已经通过一个演出群,树立起深圳的一个秀场。

  《新周刊》:目前华侨城的景区秀规模和数量是怎样的情况?

  林树森:我们大中小型的晚会总共有57台,目前在上演的有19台,1000人以上的演出场地有19个,演职人员的总数量1500多人。晚会之外还派生出来很多华侨城最特色的东西,比如说不同的节庆活动,泼水节、啤酒节、玛雅狂欢节,它们介乎于景区活动与大型晚会之间,是一个派生品,但也是华侨城文化打造的一个重要对象。

  对于我们来说,景区秀应该是女王皇冠顶上的那颗明珠吧!它最闪耀。虽然从经济收益上来说它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它的张力和影响力是最大的,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涵盖的。

  从景区秀到城市秀

  《新周刊》:从2007年8月在欢乐谷的《金面王朝》开始,华侨城逐渐从景区秀向城市秀转变,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林树森:进的时候,我们的考虑是:作为一个经济文化中心,有那么多国内外的剧目经常在这里上演,那我们的定位应该是什么?反复考虑后我们确定了“京城一秀”的概念,开始朝着城市秀的方向打造,此前我们的景区秀都是作为主题公园的配套演出而存在,用行话说就是“公园是个主品牌,演出是个子品牌”,但从《金面王朝》开始,我们需要把子品牌也做成主品牌,增强华侨城的文化氛围。

  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欢乐谷首开剧本与剧场同步设计的先河,在剧本构思之初就开始建剧场,把表演需要的一些功能就已经盖在剧场里了。这个剧场里有几个技术指标至今也是世界先进水平的,比如360度的翻转舞台和全方位的水景特效在演出中,观众可以感受到几百吨水从舞台中心向观众席袭来别的地方在演出中也有玩水的,但是玩到这个技术含量的,前所未有。的洪水特效以后,这种技术手段被别人全盘端走的情况也有,在全国我至少听说有三四个地方的演出同时出现了洪水,比如黄山、江西和天津。

  《新周刊》:目前华侨城还打造了哪些城市秀?

  林树森:《金面王朝》迈出了城市秀的第一步,2011年3月24日,成都欢乐谷外的华侨大剧院正式上演的《天府蜀韵》则将城市秀做得更彻底,它的定位是“川蜀一秀”,做的全是四川的地域文化。《天府蜀韵》的引子名为“市井画卷”,描写的是现在成都的景色景观;第一章“古风今韵”,从三星堆讲到太阳神鸟,再讲到川剧风采;第二章“人杰地灵”,讲的是苏东坡、诸葛亮等历史名人;第三章“巴山蜀水”,展现当地的藏、羌、彝三个少数民族地域文化;最后是“美好家园”,表现了这个城市对未来花园式的追求。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叶浪在发布会上说过一句话:这台演出的定位,是要告诉所有来成都的人,成都不但有美食,还有《天府蜀韵》。

  现在我们正尝试在武汉也做主题化剧院,这个剧院是华侨城送给武汉当地人民的一个大礼。功能先进的舞台,再配上以“楚天”为主题的地域文化演出,它就会形成一个形式独特的综合文化项目。这样做的好处是:华侨城做的东西跟常规剧院做的东西相比,首先追求就不一样,我们通过比较巧的创意,试图来打造一个城市标志化的地标。

  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打造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现在就先拿几个地方做研究,将来会把它打造成一个综合的、战斗力很强的体系,我甚至有一个设想:将来可能突然有一天,如果把成都、武汉、、上海这几个地方的剧目对调着演,是不是会形成另外一种社会效应呢?

  《新周刊》:打造城市秀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林树森:最重要是生命周期,一台演出至少要演上三五年,才能构成城市秀的概念。比如我们在中国民俗文化村打造的《东方霓裳》,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每天一场,中途基本没有停止过,连时期都在演出,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希望把它打造成一个像法国《红磨坊》一样的剧目,能够连续演上几十上百年一个与城市共同成长的秀,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城市秀。

  好的城市秀是一张文化名片

  《新周刊》:这几年各种秀非常泛滥,华侨城采取了“从景区秀到城市秀”这种与众不同的做法,优势是什么?你如何看待现在层出不穷的景区秀?

  林树森:最近几年景区秀确实发展得比较迅猛,但是华侨城在做演艺上有几个原则和标准:一是个性,二是品质,三是发展。首先我们的文化主题要有和别人不一样的个性,为什么盖剧场要和开发演出同步走呢?目的就是让在我们这里看到的东西,别的地方完全没有,而当你想要再跟上我的时候,你已经落后了;品质是一个特别核心的问题,当我的一个东西做出来,从投入、策划、整体感受和细节的追求都要最好,科技含量的东西也要有,这样别人干脆就没法跟你比,而且我们在管理上提出的口号是“今天的问题消灭在明天开演之前”,每天都要讲评,这个在别的地方是不可能看到的;第三是发展,不断推出升级版,经常会有导游来到我们的剧场里说:今天来看的怎么和我上次看到的不一样了?故事没变,文学本质没变,但表现形式和艺术水准不断在加以修正。

  现在大家都在做景区秀,反正就是市场上的一种搏杀,那就看谁能亮点真本事吧!其实现在的“印象系列”之类好多剧目也不错,如果不是这样的现状,我们可能也没有这么大压力,该学习的我们就学习,我们在这种紧迫感下,力量反而可能会更大。

  《新周刊》:华侨城做景区秀已经有20年了,20年过去了,你觉得今天中国的景区秀处在一个怎样的阶段?

  林树森:现在是全国都在做景区秀,这种情况有点像当年景区刚出来,大家一哄而上的那种情况。这跟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有一定关系,做得成熟的也有一部分,总体来说是在往不断成熟和更快更强的方向在走,但也有一些人完全不了解这个行当,还没有想明白就涉足其中,这个是应该要的,否则如果这个东西做滥了,也会像当年的主题公园一样,有很多地方是不太好经营的。

  《新周刊》:一个理想的城市秀的意义何在?

  林树森:首先它会成为这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当人们刚刚来到,想知道这个城市是什么样、这个城市的历史意义在哪里的时候,都可以从城市秀中找到答案。一个好的城市秀,既可以产生社会效益:大家会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受教育、学文化、学知识的地方,也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良性的企业化运作,在其中逐步成形。理想的城市秀应该是艺术+市场的完美结合,最终变成一家雅俗共赏的百年老店。(采访/丁晓洁)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赞助合作:

CopyRight 2002-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