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张家界人文历史 > 正文

在19世纪街头巷尾感受消失的中华民俗

类别:张家界人文历史 日期:2017-10-10 23:58:14 人气: 来源:

  从18世纪开始,在当时唯一的通商口岸广州,出现了一帮默默无名的民间画匠,因采用绘画技术和材料绘制,又反流到国外市场,这些画被后人称为“外销画”。这些外销画如同今天的明信片一样,成为了人了解这个神秘东方国度的重要媒介之一。

  虽然,19世纪有许多外国摄影师进入中国记录影像,但因为文化陌生,依然有许多民俗未被纳入其中,而外销画便承担了很好的记录功能。

  从内容看,这些外销画多是表现中国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日常生活。另外,表现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的生产活动的作品也比较常见。那些鲜亮的图景,多角度地描绘了古老中国的人文风俗……这些清代生活的真实片段,通过外销画记录下来,是难得的历史图录,具有极其珍贵的艺术价值、文献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外销画的价值有待深掘,其特殊的艺术贡献和历史意义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作为一个普者,《街头巷尾:十九世纪中国人的市井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传统文化和民族韵味的熏染与洗礼。

  其人挑担游于街市之间,手执“唤头”,串走胡同,每到大街,将担放地,等来往之人刮脸、打辫子、剃头,方便之至。

  其人在各处买来各色零绸,至集庙之中,就地铺包袱上摆各色材料,每块可做何使用,其价若干,随口便讲,令人好买。

  京中医士有太医、御医之号,乃是在太医院应差者,如有人请看,马钱二吊四百文、四吊八百文不等。到门首看病者,给钱数百,作为“门脉”。

  中国冬夏俱有蜗蝈。冬有三种:黑紫色者名为山蜗蝈,乃山中向阳处生者;青色是嫩的;绿色者难得,乃系用蜗蝈子在暖处养成,人力为之,其价甚昂也。

  其人多系山东人,在京开设报房,所有外省摺奏及谕旨,皆由内阁而发,其报房刷印送至各客宅,铺户之家,每日一换,按月给钱,名曰送报的。

  此物用小铜钱一个,缚毛一根(或一撮),以脚蹄之,遂上遂下,有蹄千余回而不落地者,亦天寒时消遣之一法也。

  其人挑担沿街吆呼:“箍桶来!”有铺家,住户水屋木盆木桶散漏,必叫此人,用竹蔑子箍好,价值若干也。

  京都城根护城河,冬天冰冻时,其人用木做成床,下安铁条二根,在河内放,有来往人坐之,其人用绳拉之,行走一门三里之遥,每人给钱三百文。

  在这个盛行怀旧的时代,19世纪中国可能对我们过于遥远了,然而,细看其中一些民俗,不难发现在20世纪的城市大街小巷里,依然有他们的身影和阵阵回响。

  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这些图画的作者是些什么人呢?它们出自一人之手,还是有一个群体呢?据说都已无从考察了。也有人说,这些图画是中国画师为了外销所绘,颇有些像今天的所谓走出去。姑且这样说吧,我倒宁愿相信这是西所为,或记者,或画师,或传教士,他们中不乏有画工的人;而文字的粗陋,似乎也说明了,这些图画的作者,并非精通古汉语书写之人。

  这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这些图画所体现的历史观,绝非当时的中国文人所拥有。且看图中所绘,不外乎小手艺人、小商小贩,为温饱而逞一时之技,或小市民阶层的市井生活,婚丧嫁娶,衣食住行,乃至玩物、杂耍、民风、民俗,都不脱离民间的色彩和味道。

  这是完全不同于中国史传传统的历史叙事。它们所表达的,其实是宫廷、朝堂、书斋、林泉之外的另一种生活。它们的存在,构成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最生动、最丰富的生活内涵。然而,这一切成为中国历史叙事的自觉,怕是晚近才有的事情。自梁启超提出“史学”,人们才开始质疑以王朝世系为主体的历史叙事的合,才开始关注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并将其纳入历史研究的范畴。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赞助合作:

CopyRight 2002-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