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张家界人文历史 > 正文

石柱土家族简介

类别:张家界人文历史 日期:2018-1-16 13:31:58 人气: 来源:

  原标题:石柱:黄连之乡盛开民族团结之花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石柱地处渝东南生态发展区,境内生活着土家族、蒙古族、独龙族、侗族等共2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79

  石柱境内生活着土家族、蒙古族、独龙族、侗族等共2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79%。2012年,该县按照国家民委提出的创建“武陵山片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战略部署,率先启动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

  在创建过程中,该县紧扣“大旅游经济”和“大康养产业”的发展,精心部署、高位推动,探索出“创建+N”工作模式,促进了示范创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全县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领域都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成就,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去年底,石柱县被国家民委正式命名为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成为全市首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走进石柱,不论是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农村的村寨,不论是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公两旁,还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土家风貌的建筑,民族团结进步的、等随处可见。

  作为全国4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之一,石柱境内生活着土家族、汉族等2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79%,其中土家族人口约占72%,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民族地区”。

  2012年,石柱按照国家民委“建设武陵山片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战略部署,在市委、市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民委和市民委的悉心指导和支持下,正式开展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创建工作。

  “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和根本。”石柱县委蹇泽西介绍,近年来,在国家民委的关怀下,在市民委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石柱县委、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统领民族工作,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结合实际,确立了把石柱建设成为武陵山区特色生态经济强县、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示范县、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全国著名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简称“三县一地”)的发展思,在推进脱贫攻坚、特色产业、民族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社会稳定、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在创建过程中,我们精心部署,把示范创建作为重点任务和一把手工化组织推动。”石柱县委副、县长左军表示。

  据介绍,石柱成立了以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专人组建县创建办。县委、县始终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制定出台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方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考核方案》等文件措施,将创建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各部门中心工作。县委常委会、县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将创建工作纳入县管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目标体系。县、县政协将创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任务,组织市县代表、市县政协委员专项视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县财政从2012年开始每年预算100万元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费,2016年预算增至300万元,保障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日常工作的有效开展。

  值得一提的是,该县发挥民族资金“四两拨千斤”撬动作用,自2012年以来运用民族发展资金5600多万元,统筹整合发改、财政、扶贫、农业、生态建设等各类项目资金2.6亿元,集中打造一批有影响的示范创建重点工程项目,其中对市级冷(水)黄(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投入专项资金近1.2亿元,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和项目支持。

  春节期间,在石柱县三河镇万寿寨村,只见村里的游客络绎不绝。而在两年前,万寿寨村只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万寿寨村距石柱县城约11公里,是石柱地标性景点“男女石柱”所在地,全村约350户,其中贫困户47户,85%的村民是土家族。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帮扶下,随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创建,该村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村里也因地制宜发展起猕猴桃、乡村旅游等产业。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9600元,98%贫困户实现脱贫,2017年可实现整村脱贫目标。

  据了解,该县将创建工作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和各个领域相结合,大胆创新,探索出“创建+扶贫开发”、“创建+产业发展”、“创建+乡村旅游”、“创建+生态文明”、“创建+民生保障”、“创建+民族文化”、“创建+基层建设”等“创建+N”的工作模式,推动全县形成了持续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安定、各族人民幸福感大幅提升的良好局面。

  在创建工作中,该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盯紧到2017年底实现“5.5万名贫困人口越线个贫困村销号、国家级重点贫困县摘帽”的总目标,采取超常举措,层层压实责任,发动一切力量,全力推动脱贫攻坚深入开展。

  如通过“创建+产业发展”的思,该县围绕“4+X”特色产业体系,成功创建全市首个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去年该县农业增加值24亿元、增长5%,特色生态工业实现产值120亿元、增长14.5%,建成323个农村电商公共服务站,绿特农产品电商交易额突破1.5亿元。同时,民俗文化康养休闲生态旅游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去年接待旅游683万人次,实现收入34.1亿元,成功创建国家4景区1个。

  截至目前,该县已累计实现122个贫困村脱贫销号、7.32万人稳定脱贫。据初步测算,2016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5064元,比2015年4257元增长18.96%;85个贫困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8870元,比2015年7740元增长了14.6%,其中贫困户人均纯收入4762元,比2015年增长21%。2016年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63亿元,同比增长10.2%。这一成效获得了国务院第三方评估组和国务院督查组的充分肯定。

  “目前,我们正着手依托男女石柱和秦良玉屯兵遗址等景点,引进社会资金打造万寿寨村4景区,从而带动周边村民脱贫增收。”三河镇党委秦翠华介绍。

  丰富厚重的土家文化,让石柱独具特色魅力十足。传遍的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就出自该县。早在2006年,“石柱土家啰儿调”就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市第一个进入“国宝”名录的非遗项目。

  如何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有机结合,实现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中更好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成为该县在创建工作中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据介绍,近年来该县通过积极挖掘整理土家啰儿调、土家玩牛、土家斗锣、巴盐古道等民俗文化,土家啰儿调、土家玩牛、吊脚楼的营造技艺先后列为国家非遗项目,明代冶锌遗址群入选国家文物单位,并再次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着力打造“玉带河之夜”、群众民族文化活动展演、中国黄水林海消夏节暨土家民俗文化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等市内知名的民族、民俗文化品牌。成功推出土家大型歌舞《天上黄水》,电影《黄连有点甜》获评国产优秀新片。出版了《石柱土家言子》、《石柱民歌续集》、《龙河的记忆》、《石柱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画册》等一批具有石柱地方特色和土家民族特色的文化丛书,极大地提升了该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与此同时,该县还通过“创建+生态文明”大力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发展,传承土家民族特色建筑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西沱古镇、冷(水)黄(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渐具规模,黄水万胜坝村成为首批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石家黄龙等3个村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建成悦崃新城村、金铃银杏村等9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冷水镇八龙村、金铃乡银杏村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功打造了6个特色功能小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89%,城乡基层设施更加完善,人居持续改善,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得以增强。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创建工作永远在上。”石柱县委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将继续按照国家民委、市委关于民族工作的要求,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进全面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保障同权、民族团结同心、社会和谐同创,全县各民族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常开常艳,收获“康养石柱团结进步”的丰硕之果。李柄蔚陈小东张力图/谭华祥

  

关键词:土家族简介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赞助合作:

CopyRight 2002-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