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相遇如恰在饭时,则相询:“吃了饭啦?”遇则问:“去哪呀?”或视对方手持之工具,如锄头则问:“锄××去呀?”向街上闲坐之人打招呼要分季节;冬季日:“暖和着哩?”夏季日:“凉快着哩?”街坊邻舍来串门,须说:“刚来?进居舍吧!”然后递烟倒茶以示热情;送出门时还须叮咛:“慢走!有空过来坐坐。”来者也必答:“快你忙吧!别出来啦!”见到抱小孩的人则首先夸几句小孩如何逗人爱之类的话,相遇如急不择词,即:“今日天气……”之类闲话也须应酬几句,否则,会被视为不善交际,在社会上的人际交往将大为逊色。
寒喧原本是一些毫无实际意义的酬对词,而乡人对此颇重视,谚云“会说话的顶钱使”,一个人在社交场合能虚心接物,善于词令,将是他在乡里中人缘好的第一因素。打招呼前要带称呼,听着亲切,无形中人的感情即靠近一步,反之被认为貌,缺教养。就全县范围而言,山区人热诚,招呼中流露着真情与直率,城里人矜持,然因人而异,不尽如此。
礼俗凡婚丧大事,街坊邻居必协力帮忙,婚事中裁制嫁衣、做被褥、蒸馒头、包饺子等,均女性相约协助,而一些搭棚、砌灶之类重活则由男性料理。结婚下聘日,给邻家送饺子,表示姻缘已定,俾众周知。接受饺子之家则在所盛器皿中放盐一撮,取谐音有“良缘”之意;丧事从装殓、设灵,直至挖墓穴、抬棺,均由有交情之街邻无偿帮工,视为义所当然。普通交谊之邻居也在发引当天送纸礼一份,表示悼念。
婚丧大事外,其它如孩子生日、满月、节庆日,相处较近的邵逸夫子女邻居也有交往;孩子12岁开锁,蒸圜囵分切若干片送于各家,受者给钱贺之。又清明、中元各节蒸面蛇、燕、虎、猴等互馈男女幼儿;中秋节各家互赠自制月饼。春节期间街头相遇,双方各抱拳作揖,互祝“过年好”或“恭禧发财”,遇长辈则日“给您老拜年”之类吉利语。
帮工邻里修建房屋历来有相互帮工之俗,不索任何报酬,主家设饭招待,或仅在建成后一次性酒饭招待。帮工者尽职尽力不稍懈怠。房顶上泥须踏实,村中无论远近皆来相帮“踩房”,至期备击乐于房上,边踩边唱秧歌,众人在自娱自乐中忘却踩房之累。
互助指自发的换工形式。如打场脱粒,独家人手不敷,乃数家合伙,打完一家粮,再共同完成第二家,依次归仓。不计较谁家之多少。另一种为人畜变工,甲家有牲畜而劳力较少,乙家劳力强而缺畜力,于是甲为乙耕耙播种,乙为甲锄挽收割,互补所缺,相得益彰。
拜把子盛行于80年代,由商店伙计传及农村青年,甚至较大年龄的在校学生,一时蔚成风气。重义轻利,患难相助,以后时过境迁,自然解体,鲜有从始到终一世者。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