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篇一: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1、阿昌族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会街
,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小乘佛教,会街原属教。主要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2、德昂族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3、东乡族东乡族和其他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4、侗族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5、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它和“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饶有特色。其他主要节庆活动还有大过年、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6、独龙族唯一的传统节日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节期的长短常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小乘佛教,会街原属教。主要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它和“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饶有特色。其他主要节庆活动还有大过年、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
唯一的传统节日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教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降生。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不多,只有春节、氏族的“莫昆”大会和教活动“奥米纳仁”,还有篝火节。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433,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11、高山族
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祭山、吃新、过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春节,是仡佬族最大的节日。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节)、端午节、秋夕(中秋节)。朝鲜族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老人节)。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主要节日有阔时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而设立的。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除与汉族相同的年节、正月十五、二月二及七月十五之外,还有“河灯节”“跳鹿神”和“乌日贡节”。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赫哲语是“喜庆吉日”之意。我国赫哲族的传统节日“乌日贡”大会是集赫间文化、体育项目为一体的赫哲族人民的节日盛会。
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 ,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
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 “目脑纵歌”) 是景颇族一年一度的最大的传统节日。“目瑙”(亦称“目脑”)是景颇语的音译,意即“大伙跳舞”。景颇族语称大型歌舞盛会为“目脑”,称景颇族各支系为“纵歌”,统称“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至,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教节日。传统节日有诺鲁孜节、马奶节、喀尔戛托依节等。伊斯兰教的柯尔克孜族群众还过“肉孜节”和“古尔邦节”等穆斯林传统节日。
诺鲁孜节:是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诺鲁孜”意为新年。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喀尔戛托依节:是柯尔克孜族妇女的传统节日。 “喀尔戛托依”意为“乌鸦宴”,在节日这天,妇女们聚在一起,穿上新装,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妇女主持下,先每人喝下一碗奶子,以示忠诚、洁白、勤劳。然后唱歌、跳舞、讲故事,男人们则为妇女们杀羊准备食物。
马奶节:每年农历小满节气的第二天是柯尔克孜族的马奶节,由于柯尔克孜人每年从这一天起开始生产和食用马奶,所以逢此时节就要举行庆祝活动。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其他节日还有由生产活动、教祭祀仪式演变成的祭敖包、马奶节、剪羊毛节等。此外,还有一个重大的祭事活动,这就是成吉思汗陵祭奠。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五月十五日、八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举行四次隆重的祭奠活动。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傣族的重大节日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怒族传统节日有春节、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 民间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谷神。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开斋节和圣纪节。“圣纪节”,又叫“圣忌节”,在希吉拉历的三月十二日举行。主要是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忌日。节日活动有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生平事迹等。
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过“肉孜节”前的斋月里成年人都要封斋,吃斋饭时,亲友邻里要互相邀请,如有客至,主人要热情款待。古尔邦节要屠宰牛羊炸油饼,吃手抓肉和抓饭以及民间特有的风味食品“那仁”。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酥油花灯节、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驱鬼节、响浪节、望果节、转山会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毛南族的传统节日大部分的与当地的汉族或壮族相同,但最具本民族特色的要数一年一度的分龙节。它是毛南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盛大而隆重,其目的在于祈求五谷丰登。因毛南山乡易旱易涝,五谷收获常无保障。人们根据教意识,认为每年夏至后的头一个时辰(龙)日,是水龙分开之日,水龙分开就难得风调雨顺,所以要在分龙这一天祭神保禾苗,相沿而成为传统的农业祭祀节,称为分龙节。20世纪初叶之前,每年过节都先聚众于庙堂内外活动,故又称为“庙节”。此外,还有春节放鸟节、端午找药节。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33、佤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又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每年夏历的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贵州彝族地区也有于六月初六举行。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保安族的民族传统节日同许多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原始教,祭祀祖先,部分人和教。
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哈尼族多神和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线、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祭大龙 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
布依族祖先,主要多神和自然,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 一说“诺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个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京族主要,少数人。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京族习俗中最隆重、最热闹的民族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裕固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剪马鬃节、祭祀“腾格尔汗”活动和藏传佛教的教节日。祭“腾格尔汗”仪式源自古老的萨满教习俗。“腾格尔”在裕固语中是“天”的意思,“汗”是神的意思,“腾格尔汗”即“”(也称“长生天”)。春节是裕固族最主要的传统节日,节前有祭祖守岁活动。剪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九月大会是裕固族的传统节日,是裕固族纪念喀巴逝世的教节日。流行于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通常在农历十月廿四至廿六举行。也称“十月大会”。赶会时,人们汇集上香叩头,,并由专人吹唢呐,敲锣鼓,以示迎祭。还以手抓肉、馍馍等招待大家。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 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举行各种教活动。
门巴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教节日,一类是岁时年节。教节日主要是曲科节、萨嘎达瓦节、主巴大、达旺大,岁时年节主要有门巴族新年。
展开全部傣族——竹楼复、孔雀舞、泼水节;朝鲜族——长鼓舞、跳板;蒙制古族——摔跤、那达慕大会、马头琴;壮族——三月三歌节百、干栏式木楼;藏族——集体舞;哈萨度克族问——弹奏冬不拉;回族——伊斯教这些都是经常考的答
展开全部农具节东兰、南丹、天峨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俗称蚂 节。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整个节日活动以赞颂蛙神给带来雨水、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乐神娱伯歌舞盛会。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抓获此蛙者受到和拥戴,并成为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乐节庆活动和歌会,故又有“蚂歌会”之称。花婆节
壮族传统节日。民间传说,壮族始祖 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从 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育和小孩健康成长。没有生育的妇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来戴,以求花婆神赐花送子。若日后怀孕,为使小孩出生后有灵魂,须请师公到野外求花,还要在边小沟做架桥仪式,把花从桥上接过来。小孩出生后,要在产妇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现已淡化。
壮族传统节日。亦称三月歌圩。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持续二三天。各地歌节有特定的场地。一般为峒场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老人小孩亦来游乐助兴。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为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区人民组织了“三月三”歌节活动,全广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宁,全国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外国友人也前来观光,盛况空前。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壮、侗、仫佬、仡佬等民族祭祀牛神的传统节日。又称牛生日、牛王节、脱轭节。多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举行的。是日,农家给牛放假一天,各家
各户把牛栏修整一新。村老们对全村的牛评头品足,并各家要爱护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饭,用枇杷叶包裹喂牛。有的地方还在堂屋摆上酒肉瓜果供品,由家长牵一头老牛绕着供品行走,边走边唱,以赞颂和酬谢牛的功德。这一天,各家各户先把牛喂饱,然后全家人才吃节饭。70年代以来,牛王节中的敬牛神色彩已渐淡薄,但敬牛护牛之风犹存。药王节亦称药师节。壮族传统节日。传说药王是壮医药神。他发现药草,为病,还向众人传授种药、采药、治病的知识。昔时壮族地区各较大村寨都立有药王庙,每年五月端午节祭祀药王并进行采药防病活动。如桂北一带的壮族此日上山采回乌桕、田基黄、葫芦茶、元宝草等草药煮水洗澡。以为此举可使皮肤光洁,不生疥疮。靖西县的壮族则在这天开设药市,专卖各种草药,买者踊跃。传说此日之药有特效。此外,各家各户还包三角粽,在屋里熬醋液,烧柚子皮,在门边插艾草,以示驱邪逐疫。
壮、侗、苗等民族传统节日。又称开青节、新米节。每年农历六月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尽相同。届时,水稻和玉米已开始成熟,人们取少许新谷米,煮干饭加菜过节。若稻谷未成熟,就分别在自家的几块上摘回稻穗,将其谷浆捏撒在饭锅里,以示尝新。有的地方还以新米饭、酒肉酬祭农神。有的则以村寨为单位,在田间地头或山坡聚集宴饮,高歌起舞,竟日方休。据说此节习俗来源于人们对农神的,后来逐渐演变为一般的民间节日。
桂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也称五谷庙节。每年农历六月初二举行。传说是日为莫一大王诞辰,因其壮人有功,且五谷丰收,壮族人民感其,故于村前建、在家中立神位。每年行小祭,供祭鸡、鸭、猪肉;隔六年一大祭,大祭必全村寨集资杀猪宰羊。届时每家派一人参加,在莫一大王庙举行盛大祭仪,由村寨头人主持,请道公诵经。祭时按一年12个月,分别将猪和牛的肉、肝、肠、骨头等不同部位做成12道菜,逐一摆在供台上。待12道菜供齐,即可焚纸行礼。祭毕,将每道菜平均分给各人品尝。晚上,举行对歌、唱戏等娱乐活动。
桂西一带自称为“布侬”的壮族的传统节日。壮语称为“呤勾到”,意为吃新谷和青年男女交际。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家家户户宰鸡杀鸭,做豆腐,蒸新米饭,供祭祖,合家欢宴,并用米饭喂狗和猫,以示不忘其守家捕鼠之劳。晚饭后,青年男女穿新装,相聚在村旁的地坪上,举行擂背活动。男女互相挑逗嬉戏,你踩我脚,我擂你背。老人小孩也来围观助兴,满场欢声笑语。按习俗,男先拍女背,表示男先看中女方;若女先擂男背,表示女方爱上了男方;若双双互擂,表示互相爱慕。于是便互相追逐跑出场外,到村头寨边去对歌,吹木叶,互诉爱慕之情,临别互赠情物,确定恋爱关系。
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时举行。一般各家各户单独过,也有请邻近亲友一起的。是日,家家户户都用新米煮饭,并杀鸡宰鸭备猪肉,祭祀祖及各神灵,酬谢其护佑丰收。妇女们清早就到田里割回绿稻叶供在神龛上,并供上饭菜果品,然后、点亮油灯。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狗唤到神龛前,舀一大勺新米饭,加上各样菜肴喂狗。待狗吃饱后,全家人才围坐聚餐。传说最早的谷种是狗带来的,为了感谢狗的功劳,尝新节必让它先吃。
桂西南钦州一带壮族、汉族民间传统节庆习俗。又称“跳岭头”。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内举行,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为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因其活动多在村边岭上举行而得名。届时,各村屯竭塘捕鱼,家家户户宰鸭设筵,祭祖敬神。同时还请“岭头队”(师公)到村边岭上进行舞祭活动。师公戴着面具,表演“抛偈”(舞蹈)和“唱格”(歌舞);一些地方还兼有武术和“”(民间魔术)表演。表演程序为安坛、请神、收禁、歌舞等。歌舞过程均有鼓乐伴奏。清道光年间《钦州志》有载。今已由原来的教酬神祭仪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
壮族新年,时间比春节早一个月。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日,壮族村寨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合家祭祖,联寨拜社,喜迎新年。从十二月初一开始,村寨之间便进行规模盛大的集体互访,会亲饮宴,对歌作乐;青年男女则开展社交活动,小伙子们成群结队走村串寨“闹姑娘”,对歌择偶。这些活动延续至十二月初七前后结束。关于壮年的来历,相传社王原系孤儿,自幼在壮乡乞讨长大,力大无穷,能除邪降魔。后来,壮乡,人们四处逃散。社王不忘壮人养育之恩,驱魔消灾,护田守寨,使壮人重返家园安居乐业。当人们欢庆丰收之日,社王才在寨边大树下依棚栖息不,时值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社王,便把十二月初一定为开年旦日,就地修社王棚祭以祈佑护。
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龙胜、三江等地。石、罗姓过“未节”,以立秋后第一个未为节日;有的石姓则十二日过祭祖节。胡、吴两姓过“甲戌节”,即立秋后第一个甲戌日过节。伍姓在六月初六过“双鸭节”或过八月“社节”。陈姓原在除夕早上过“概考送节”(即开酒坛节),后因除夕难以请到客人,改在七月十四过“中元节”。这些节日,多数在黎明前以粗饭、淡菜或冻菜放在芭蕉叶上祭祖,纪念先人在民族下逃难的艰辛生活。到上午或中午才请亲威朋友到家作客。40年代以来,黎明祭祖活动已淡化,白天请客习俗至今盛行。
侗族传统节日。侗语称凝甘,又称冬节或杨节。冬节原为侗族杨姓节日。最初以杨节为侗年的是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三县部分地区(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间)。后来互相仿效,过侗年的人逐渐多起来。80年代初,经各地侗族代表人物商定,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侗年。是日,杨姓侗家备好各种酸菜、冻鱼、糍粑以馈亲友,叫“吃杨粑”。过农历大年时,对方要如数奉还,称“还杨粑”。一般人家过侗年时杀鸡宰鸭,宴请亲友。
侗、壮、仫佬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和湖南通道等地。各地节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二月十五和三月初三。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花炮节最为热闹。主要活动是各村寨组织抢花炮。花炮是用红布(或红绸)缠绕的小铁环,将其置于铁炮顶端,然后点燃放炮,小铁环冲入空中,待“花炮”落地,预定人员即奋力争抢,夺到花炮并送到指定地点为优胜。抢到花炮则意味着吉利幸福,可获得猪、羊、红蛋、酒和镜屏等励。花炮分头炮、二炮、三炮,有的地方还有四、五炮。抢花炮仅限于男子,常以一家、一族、一村组队,也可跨村寨组队。抢花炮原为还愿求嗣的民间教仪俗,现已发展成为群众性文体活动,并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
仫佬族青年传统社交节日。又称坡节、坡会、后生节。一般在春节期间和中秋节前后择日举行。节日里,男女青年盛装打扮,三五成群来到预约的峒场或山坡上,对唱山歌,结交友情,寻找情侣。初次相会对唱《相逢歌》,告别时,互赠毛巾、布鞋等随身带的小礼物;二次对歌相逢,彼此称“双”;第三次相逢对歌改称“旧”。通过多次对歌,情意日增,不少青年互结同年,相爱定情。现代走坡又增添了球赛、下棋等活动内容。
水族传统节日。水语叫“借端”。端节原先是在统一的日子里大家集中在一块过的,后因人员过多,住地分散,为便于过节时互相往来,互相庆贺,经协商,定于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农历八月至十月)间第一至第七个亥日分期分批过节。习惯上是长房住地的人先过,晚房后过。节期忌晴,以有雨为吉,预兆是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现广西水族不单独过端节,与当地的壮族、汉族一道过春节。
南丹、河池等地水族传统节日。又名借卯。每年夏收夏种大忙后,人们选一个卯日来庆祝丰收。青年男女赶“卯坡”,寻找自己心爱的伴侣唱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
那坡县彝族传统节日。彝语称“嘈堂创”,意为节日的开头。每年正月初八、初九举行。活动内容为:聚众祭祖;占定当年重大节日歌舞和族祭头面人物;为当年各种节日活动集资筹粮。
京族传统节日。传说越南陈朝时代,有越南歌仙来到京族地区,以传歌授舞为名,动员京族人民陈朝的,受到京族人民的敬仰,后人修建“哈亭”设神位,常唱歌传颂。一年一年的“唱哈”便成为京族的传统节日。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有迎神、祭神、入席唱哈和送神等内容,属一种民间教活动。
彝族传统节日。亦称忌欢节。流传于隆林、那坡县部分彝族区。分别于农历三月初三和五月十六日举行。古代彝族靠山吃山,形成花卉树木有灵的观念,每年春夏草木和农作物萌发时,择日敬祭草木和作物幽魂,以示它们茁壮生长。那坡县彝族还于节日期间组织象征性的“打猎”活动,数名小伙子分别扮猎人、猎犬和猎兽,在林中嬉戏狩猎。从节日当天起,将铜鼓、葫芦笙和彝胡等乐器封存起来,宣告一年一度的禁忌期开始,直至十月初十才开禁。
那坡县彝族传统节日。亦称跳公节。彝语称卡契、孔稿、嘈契。每年农历四月中旬举行。具体时间因村屯而别。相传古时候,彝族祖先出寨抵御敌人,于四月上旬至中旬陆续获胜还乡,族人设宴及歌舞庆贺,沿袭成俗。北宋始有该项活动。分大跳和小跳。9年举行1次大跳,每次6~9天。每年举行1次小跳,每次3天半。人们围绕金竹丝开展歌舞活动,邻近村民来观赏和道贺,场外有临时集市贸易。
瑶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亦称“做盘王”、“跑盘王”、“还盘王愿”、“还祖公愿”。各地节期不一。一般秋收后举行。1984年8月17~20日,在南宁召开的全魏优旃国瑶族代表座谈会,通过以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盘王节。相传,盘护为评王击败高王,娶评王三个公主为妻,被封为盘王,生育6男6女。后盘王上山打猎,被羚羊撞落山崖而死。后人为了纪念盘王始祖,伐梓木作鼓,取羚羊皮蒙之,击鼓庆祝。由于时值秋收后进行,含有庆丰收意义。
马山、都安、巴马、平果、隆安等地自称“布努”的瑶族传统节日。又名二九节、祖娘节、祝著节、瑶年。达努,瑶语意为老慈母。传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瑶族始母密洛陀的生日,后人出于,定该日为祝寿日。是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宴请宾客,同时还举行铜鼓舞、斗画眉、赛弓箭、赛马等文娱活动。达努节经历史变迁,逐渐从民间教节日变成丰收节和平安节。
富川等地盘瑶传统节日。又名敬鸟节、赶鸟会、招鸟节。农历二月初一,家家户户做汤圆、糍粑,挂到树上喂鸟,并,希望田里无虫无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现鸟节还增添了鸟交易、青年男女对歌等活动。
黔东南方言区苗族传统节庆活动。苗语称努伦。始于都柳江流域,由北而南经融水的大年、拱洞、杆洞、洞头、红水、白云到安太、安陲、香粉、四荣而止,以农历九月卯日到十二月半,历时3个多月。年前,大家清扫房屋,修整村道,杀猪、做糍粑,做好迎宾的准备。除夕夜老少守年,四更后姑娘们抢新水、挑金银,小伙子们上山赶牛羊入栏,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初一安龙神,赶鬼邪。初二给已出嫁的女儿送年饭。初三以后上芦笙坡,以村为单位“打芦笙同年”,全村老少一起到他村作客3天。节庆期间,大苗山共有十三坡、十六坡、十七坡三大坡节,村级、乡级坡节无数,坡节除吹笙踩堂,进行芦笙比赛外,还举行斗马、斗鸟、斗牛及对歌、摔跤、鸟枪射击等活动。男女青年往来,以歌会友,以笛传情,寻找自己理想的伴侣。直到大年二十方告结束。
苗族祭祀土地神和祖先的传统节日。分春社和秋社,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戌日举行。春社接神,秋社送神,有固定的社庙和社坪。社节供祭用的猪,在前一年抽签决定。需敬土地神的人,社节前30~40天内不得参与红白喜事,女人和家有孕妇的男人参加。祭社之前,各家交一斤糯米用以酿酒和蒸饭。是日晨,由师公挨家挨户求福,早饭后,大家齐聚社坪、社庙,杀猪蒸饭,化纸,祭拜社神,祈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毕,与土地神共餐同乐。社日忌晾衣、下地劳作、上山烧火、挑柴进寨等。
苗族敬牛节日。传说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是日人不下地,牛不拉犁,上山采来乌米饭树叶和枫树叶,入石臼舂碎,用滤汁泡米蒸成乌糯饭,并杀鸡宰鸭为牛祝“寿”。乌米饭是苗族民间验方,具有强筋护骨、益精养气的疗效。苗族用乌米饭来敬牛,反映农耕社会中牛的特殊作用。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融水苗族自治县。又称芦笙坡节。分村芦笙坡、域芦笙坡和县级芦笙坡三类。每个坡都有固定的坡主。坡节期间,坡主率男女老少带芦笙锣鼓一起到场,入坡仪式由芦笙坡的创立者或继承人主持。清晨,坡主带酒、猪头和猪尾(表示全猪)、鸡、糯米饭、香、长毛草等,到坡边祭祀。中午又领本村芦笙队率先入坡场,芦笙队围芦笙柱转3圈后进行祭祀。仪式完毕,大家举杯同饮,大呼吉利,宣告开坡。芦笙节的内容有踩堂、赛芦笙、打芦笙同年、斗马、赛马、斗牛、斗鸟、对歌、摔跤、鸟枪射击、芒蒿表演以及商品交流等,是集娱乐与商业为一体的盛会。人数少则几千,多达几万,参加节庆的有苗、侗、壮、瑶、汉等民族。节期一般为期二天,头天入坡,第二天封坡,如遇好天气则长达三五天。
苗族传统节日,浒于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部山区。当地苗族有以斗马取乐习俗。相传500年前,苗族姑娘都爱嫁勇敢的斗马能手,小伙们爱上同一姑娘,苗王就组织斗马来决定姑娘的归属。以后斗马逐渐演变为盛大节日中的主要活动。 1987年,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把县庆日――11月26日定为苗族斗马节。节日活动有斗马和赛马两项,最后评出第一、二、三名。斗马节期间,还同时举行传统文化活动。
苗族传统节日。苗语称希牛。大节每13年举行一次,拉4米多长的鼓;小节每3年举行一次,拉1.7米长的小鼓。节期均为3天。鼓用大泡桐木按尺寸挖成空心,两头用牛皮封紧,鼓桶上通两个气眼。节庆活动分为箍鼓、唱鼓、拉鼓、葬鼓阶段。是时远亲近戚纷纷前来“吃鼓”,一起欢度节日;主人们分鼓社猪肉,杀鸡宰鸭,盛情款待,整个村寨沉浸在欢乐之中。拉鼓节意在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兴旺,祭祀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百度知道 英文:Water-Splashing Festival 泼水节在傣历六、七月,这天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浴佛,然后就开始 泼水节(5张) 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谷神。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 ,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 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教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降生。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等。
2013-03-16展开全部朝鲜族知老人节老人节是朝鲜族的传统节日。各地区过节时间不同,生活在省的朝鲜族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生活在延边的朝鲜族在每年八月十五举行。过节这一天,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都由晚辈给戴上大红花,接受全村人的祝福。身着节日民族服装的男女,依偎在老人身边,与老人共享天伦之乐。这一天,还要举行踩跳板、荡秋干、打球、摔跤等活动,人们尽情地唱歌、跳舞,把一切欢乐都带道
给老人们。节日期间,有老人的家庭还要备制“麻格里”(一种米酒)、打糕、冷面、狗肉和大酱汤等食品,以示对老人一生辛专勤劳动的尊重和感谢。彝族火把节 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 石林、楚雄、大理 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上海开锁公司电话http://29254.shop.m.liebiao.com/!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