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张家界风俗 > 正文

加入知乎

类别:张家界风俗 日期:2017-11-24 12:44:49 人气: 来源:

  figureimg src=在50年代中期,感受到了苏联的核打击力量所带来的压力,尤其是1953年苏联在演习中使用核武器以及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的发生,更是感觉到应对苏联的是迫在眉睫,于是于1956年提出一项其用于在核打击和核战场情况下使用的侦察机计划。不过军方提出的这种单发大航程,并且速度要达到M2水平的A.36大型机以当时的能力风险很大,出于稳妥起见,在1957年又启动了新的37号计划,该计划将在此前所进行的广泛预研的基础上进行。/b/ppb 萨博集团所进行的研究分为1300系列和1400系列两种,其中1300系列主要是研究使其具备核打击能力,而1400系列研究的则是如何使作战飞机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和更短的距离里升空。这些系列研究提出了多种方案,包括垂直短距起降、机翼中段装备双发的常规布局、远距耦合鸭式机翼布局‘机身背部进气布局等多种方案,不过这些方案都无法满足军方的要求或在技术上难以实现。于是皇家空军在1959年11月15日提出,放弃此前所要求的轰炸机项目,转而改成在其提出的指标不变的情况下的具备空战、对地和侦察能力的三种不同要求的平台。根据这项改变,萨博集团于1960年开始1500系列的研究。此时陆军和海军基于自己的需求,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们的要求使其与空军所需要的可以短距离起飞的具备超音速截击能力的飞机相比还要具备有较大的航程和载荷,因此空军同他们之间对于新飞机的指标发生了分歧。经过的协调之后,三军对新飞机之间的分歧逐渐被减小,于是萨博公司于1961年提出了比较符合空军要求的方案。在对多个方案进行论证后,最终选择了以1534和1563方案为基础进行修改的方案,该方案采用近距耦合鸭式布局。/b/ppb 1967年2月8日,被定名为“雷”的战斗机的首架原型机进行了首次试飞,该机为一种采用生产的普拉特.惠特尼JT-4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单发战斗机,在其进气道口上方布置有固定式前鸭翼,在鸭翼的后缘有活动翼面。主翼为双后掠角大型三角翼,其内侧的后掠角略小,在半翼展约1/3处的后掠角增大。主起落架采用在战斗机上比较少见的串列双轮起落架,这样设计是因为它的主起落架是收入到机翼下方的,如果采用并列双轮的话会增加起落架舱的厚度。首先服役的机型为AJ.37型,该机主要用于作战并兼有对空作战能力,其后在其基础上发展出SK.37/战斗教练型;SF.37侦察型、SH.37海上巡逻型和JA.37截击/战斗型。它可以携带多种空对地(舰)导弹、近距空对空导弹以及中程空对空导弹,在90年代后期,JA.37经过改装后还能携带AIM-120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此外,该机凸显出战斗机短距起降性能优良以及对地勤要求低,再出动能力强的特点,可以在简陋的公机场临时点进行简单和再装备后再次升空,可以达到仅需12分钟左右就能够再次出动的水平。/b/ppb Saab 37于1971年正式服役,不过该机并不是Saab 35的替代机,两种机型在很长时间里共同在空军服役。在服役期间,Saab 37承担起防空、侦察、巡逻等多项任务,在服役期间曾经发生空军的SH.37在同苏联前来拦截的Su-15TM进行近距离缠斗,结果导致Su-15坠海的事件。/b/ppb 2005年,Saab 37从空军退役,该型号一共生产了329架,仅装备空军。该机也是迄今为止所生产的体型最大的战斗机。/b/ppbr/pfigureimg src=年第一架Saab 37原型机37301(37-1)的出厂仪式/pfigureimg src=年试飞中的37-3号原型机/ppbr/pfigureimg src=使用的沃尔沃RM8涡轮风扇发动机/ppbr/pfigureimg src=地面滑行中的AJ.37/ppbr/pfigureimg src=年代之后经过改装的AJ.37可以携带防区外投放弹药,具备远距离能力/ppbr/pfigureimg src=进行地面武器展示的AJ.37/ppbr/pfigureimg src=正在起飞的SF.37,SF.37的机头采用侦察设备替代了雷达,不过该型号依旧具有携带近距格斗导弹进行自卫以及携带Rb.04空对舰导弹的能力/ppbr/pfigureimg src=正在简易跑道上起飞的SH.37,从外观看,SH.37同AJ.37差别不大/pfigureimg src=进行地面武器展示的JA.37,它可以携带AIM-9M导弹和“天空闪光”中程空对空导弹,改装后的JA.37具备携带AIM-120的能力/ppbr/pfigureimg src=相当于是在JA.37的座舱后面又加上一个的座舱的教练型,其垂直尾翼同JA.37相同/ppbr/pfigureimg src=在公上滑行中的AJ.37,空军要求Saab 37具备良好的短距起降性能和快速再出动能力/ppbr/pfigureimg src=在林间简易跑道上的Saab 37/ppbr/pfigureimg src=首次采用了无平尾大三角翼近距耦合鸭式布局,不过它的前翼并不是全动式的,前翼后部的可动翼面也不能进行差动,只能起到改善飞机起降性能的左右。不过该机的设计很好的在大三角翼的高速性能和短距起降性能方面达到平衡/pp/p

  在50年代中期,感受到了苏联的核打击力量所带来的压力,尤其是1953年苏联在演习中使用核武器以及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的发生,更是感觉到应对苏联的是迫在眉睫,于是于1956年提出一项其用于在核打击和核战场情况下使用的侦察机计划。不过瑞…

  figureimg src=七十年代末期,空军就开始考虑一种可以用来替代Saab.35和Saab.37的后续机型,按照空军的要求,这种飞机将具备上述两种型号的多种能力,并且依旧保留在林间简易机场进行短距起降以及在简单下快速的再出动能力,同时还要求这种飞机的体型要小于Saab.37,而在载荷能力方面则要达到Saab.37的水平,应该说,这个指标要求算是比较苛刻的。萨博集团先是向空军提出了Saa.38(B3LA)方案,这个方案是此前萨博集团同意大利的阿尔马基公司合作研制一种Saab.105教练/机的替代方案,其构想是一种单发、上单后掠翼的轻型机,不过这个提案同空军提出的新型飞机要具备Saab.35和Saab.37的性能并不符合,而且此方案也并未实际进入图纸设计阶段,因此很快就在1979年被放弃。不过后来意大利阿尔马基同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合作的AMX/教练机上倒是可以看到Saab.38的影子。/b/ppb空军在向萨博集团提出要求时,也在考察同期其他国家此时正在研制阶段的同类型的飞机,包括美国的F-16、F/A-18、F-20以及法国的“幻影”2000,而萨博集团则提出了一种轻型单发战斗机研制的方案,在经过反复考虑之后,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来研制这种新型战斗机。/b/ppb萨博集团一开始提交的方案为2105号,后经过修改后先后改名为2108和2110,最后确定以2110方案为基础研制新型战斗机,该机编号被确定为JAS-39。同此前萨博所研制的战斗机的编号有所不同的是,这是将对空作战(J)、对地(A)和侦察(S)三种功能集于一身,而不是以一个平台为基础然后修改成不同用途的飞机,也就是这种飞机为一种“一机多用”的飞机,而不是此前的“一机多型”,该机将不经任何修改就能同时承担这三种任务,这样自然可以带来减少装备数量,减少负担的好处。/b/ppb1980年,JAS-39的开发正式,1981年萨博向提交的设计方案获得通过,1982年,同萨博集团签订了制造5架原型机和30架量产型飞机的合同。/b/ppbJAS-39采用了在Saab.37上使用的近距耦合鸭式翼、单发、两侧进气布局,不过其体型更小,空重只有Saab.37的65-70%左右,而且该机的前鸭翼为全动式,并且可以进行差动,因此使JAS-39的机动性能比Saab.37有较大提高,而且该机由于重量比Saab.37轻很多,因此可以在本来无法承担Saab.37的公机场跑道上进行起降,因而使其可部署范围比Saab.37增加不少。JSA-39的机载设备也是当时最新的技术,座舱内采用大屏幕显示器代替原先的传统仪表,并且采用计算机控制的电传系统,放宽静稳定度的设计,这使其具有优良的空战格斗能力。不过也正是由于采用这些技术,也导致了1989年2月3日1号原型机在降落时由于电传系统故障导致飞机发生飞行员诱发震荡而降落失败,飞机严重损坏。不过这次事故并未对JAS-39的发展有太大影响。不过1993年2号原型机再次因为类似原因坠毁,因此JAS-39对该机的软件进行了改进,这导致其大规模生产计划延迟。不过最终JAS-39的服役时间只被延迟了一年左右,空军于1996年成立了第一支JAS-39中队,JAS-39也成为80年代的四种“三代半”(JAS-39、以色列的“狮”、法国的“阵风”和欧洲战斗机集团的EF2000)中第一个正式服役的机型。/b/ppbJAS-39在服役之后,逐渐替换掉了Saab.35和Saab.37,自2005年Saab.37退役之后,JAS-39就成为空军目前唯一一种现役的战斗机,不过由于冷战的结束,此时所面临的压力也已经减少了很多。/b/ppb除了装备空军之外,JAS-39还积极寻求出口渠道,由于该机的尺寸规格同MiG-21和F-5比较相近,因此可以将其看成是这两种机型很好的一种替代机型。不过JAS-39采用的是版的F404发动机,机上的一些电子设备也是源自于美国等国家,加上国力的,因此其出口范围还是有很多。但是相对而言,JAS-39的出口状况依旧好于获得实用的另外两种“三代半”(“狮”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而夭折),目前已经装备了南非、捷克、匈牙利、泰国,巴西空军于2014年也签订了购买36架JAS-39NG型的合同。/b/ppb截止目前,JAS-39已经生产了近300架,并且其改进计划仍然在进行,并且通过英国积极向外推销,不过由于其面临的竞争对手(包括美国的F-35、俄罗斯的MiG-29K以及目前美国大量二手的F-16等)实力都很强,JAS-39能否继续获得可观的出口订单还很难说。此外,随着现代战斗机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投入的研制费用的高速上涨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像这样一个国力很有限的国家能否继续研制现代化的很难说,实际上在JAS-39之后,也确实没有像其之前那样在其服役时就提出新一代替代机型的研制计划,并且在该机都已经正式服役达21年之后的今天依旧没有看到这种计划的出台,JAS-39是否会是研制的战斗机的绝唱,还需要时间来验证。/b/ppbr/pfigureimg src=早期战斗机的几种方案的草图/ppbr/pfigureimg src=早期设想的采用北欧迷彩涂装的JAS-39的设想图,不过实际上JAS-39从未采用过这种涂装/ppbr/pfigureimg src=的座舱,在80年代初期这种座舱还是很先进的。JAS-39也同F-16相似,采用了倾斜式的座椅,以提高飞行员在大过载机动情况下的抗过载能力/ppbr/pfigureimg src=的1号原型机/pfigureimg src=携带着AIM-120和AIM-9导弹的JAS-39C/ppbr/pfigureimg src=在雪地中进行滑行的JAS-39C,处于高纬度地区,因此其飞机经常需要在恶劣的风雪中使用/ppbr/pfigureimg src=匈牙利空军的JAS-39D,匈牙利和捷克空军的JAS-39最初都是采用租用而不是采购的形式装备的/ppbr/pfigureimg src=在海上飞行的南非空军的JAS-39D/ppbr/pfigureimg src=年参加北约“老虎会”的JAS-39C,其前翼上绘制的虎眼非常传神/ppbr/pfigureimg src=年在海上飞行中的JAS-39ED/ppbr/pfigureimg src=,该型号也是目前正在积极推销的型号/ppbr/pfigureimg src=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四种80年代的“三代半”战斗机中最为成功的一个型号,然而随着当今现代战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研发费用的飞速上涨,JAS-39是否就此成为研制的战斗机的绝唱犹未可知/pp/p

  七十年代末期,空军就开始考虑一种可以用来替代Saab.35和Saab.37的后续机型,按照空军的要求,这种飞机将具备上述两种型号的多种能力,并且依旧保留在林间简易机场进行短距起降以及在简单下快速的再出动能力,同时还要求这种飞机的体型要小于Sa…

  figureimg src=战争中的“狂风”/b/h2pb “狂风”在设计时是准备同苏联在欧洲中部进行交锋的,不过随着冷战形势的缓和和结束,“狂风”始终未能同这个当初预定的对手进行交战。它首次披挂上阵,是界的火药桶——中东,而且这里也是“狂风”最主要的战场。/b/ppb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只用了数小时便控制住科威特,数天后又相继宣布在科威特成立临时和宣布将科威特合并到伊拉克,成为其第19个省。沙特阿拉伯对此很快做出决定,同意以美国为主的国际联合部队进驻,英国和意大利也是这个联军中的一员,并迅速派遣海军舰只和空军部队前往该地区。“狂风”式自然成为其派遣的空军部队的主力被部署到中东地区,截止到1991年1月17日“沙漠风暴”行动开始时,皇家空军一共派出60架以上的“狂风”GR.1和GR.1A型,18架F.3型,意大利则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部署了8架“狂风”IDS。此外,皇家沙特空军此时也有72架“狂风”(48架IDS型,24架ADV型),可以参加战斗的“狂风”各型超过150架。在部署期间,皇家空军的一架“狂风”F.3在1990年10月21日进行训练时因发生事故迫降而损毁。/b/ppb 皇家空军是波斯湾战争中“狂风”部队中规模最大、经验最丰富的一支,同美国不同的是,皇家空军部署在波斯湾的航空部队并不是整个中队进行部署,而是从其部队中调派部分飞机参加行动,他们的“狂风”来自于17个中队,其中“狂风”F.3来自6个中队,“狂风”GR.1来自9个中队,“狂风”GR.1A则来自两个中队。其中“狂风”F.3负责战区的防空任务,而“狂风”GR.1和GR.1A将对伊拉克境内的机场、交通线、兵营等目标进行,此外,部分“狂风”GR.1还将负责执行防空任务。负责防空任务的“狂风”部队来自皇家空军第20中队,但是他们的飞机并不能都执行这种任务,因此他们执行该行动的飞机中有部分是从具有更丰富经验的第9中队借来的,不过负责防空的“狂风”机组对如何使用“阿拉姆”反辐射导弹作战的训练不足,20中队在进行实战前仅仅进行过一次实弹射击。/b/ppb 1991年1月16日晚间,“沙漠风暴”行动正式拉开帷幕,当天晚间驻扎在沙特阿拉伯的皇家空军的“狂风”在第一波次行动中出击,在稍晚电视节目中报道“沙漠风暴”行动开始的新闻中,人们可以看到满载着弹药的“狂风”喷着蓝白色的尾焰升空的场面。/b/ppb 1月17日凌晨0238时,美国陆军的两支AH-64A直升机对两座伊拉克雷达站进行,打响了“沙漠风暴”行动的第一枪,随后美国空军的F-117A战斗轰炸机对伊拉克南部防空指挥中心投下的爆炸,正式宣告空袭行动的开始。/b/ppb “狂风”在第一波的行动中的主要目标是伊拉克西部的机场,2架负责防空的“狂风”GR.1以60m的高度接近目标,于0350时使用4枚“阿拉姆”导弹进行,随后跟进的4架飞机以同样的方式进入目标区,对目标进行了临空轰炸,在第一轮中参加战斗的“狂风”而退。不过当天天明后,“狂风”就遭受了第一个战斗损失,皇家空军第15中队的“狂风”GR.1在对茹马亚机场进行时遭到了地面火力的猛烈还击,一架飞机在脱离时被导弹击中,飞机右侧机翼油箱泄漏并起火,这架飞机勉强飞行了几分钟后坠落,飞行员约翰.彼得斯上尉和领航员约翰.尼克斯上尉跳伞后被俘,数天后他们同1月19日被击落的美国F-16战斗机飞行员杰夫.泰斯中校一起被放在伊拉克的电视节目中,以图借此打击联军飞行员的士气,不过这一招数并未管用。在战后这两名“狂风”机组继续服役并驾驶“狂风”飞行。/b/ppb 当天傍晚时分,皇家空军的“狂风”机组继续执行对伊拉克的行动,其中8架对阿尔.阿萨德空军进行,4架使用JB233布撒器了H-3,取得了成功,目标被击中,但是H-3的机队在以超低空返回的途中遭到地面火力的猛烈,其中一架飞机未能返回,有其他飞行员看到这架飞机在脱离时撞到了地面上,机组未能跳伞。在这次之后数小时,“狂风”再次对H-3机场进行了轰炸,担任防空的“狂风”成功击毁了目标,但是由于地面火力过于猛烈,使用JB233轰炸的目的没达到,任务取消。/b/ppb 按照预想,“沙漠风暴”的第一天联军可能会损失70架左右的飞机,不过在头24小时里所付出的代价是1架美国海军的F/A-18C、一架科威特空军的A-4KU和2架皇家空军的“狂风”GR.1未能返回,损失远远低于预期,不过这也就使得“狂风”的损失显得有些引人注目。随后在1月18日,“狂风”再次遭受损失,意大利空军的一架“狂风”IDS被地面火力击落,这架飞机也是意大利空军在这场战争中唯一的损失。/b/ppb“狂风”的厄运并未就此结束,1月19日夜间又有一架以超低空对伊拉克机场进行轰炸的“狂风”GR.1被地空导弹击落,两名机组跳伞时受伤,随后被俘获。尽管这一天联军最大的问题是代号为Q的编队对巴格达周边的昼间空袭的失利,2架美国空军的F-16在这次空袭中被击落,但是连续损失了4架“狂风”也令人开始有些怀疑它是否能胜任自己的任务。不过,“狂风”在对伊拉克机场和防空系统的中还是取得了良好的战绩,被其的机场遭到了严重的。/b/ppb随后几天里,“狂风”继续进行着超低空轰炸任务,在1月21日傍晚的中,皇家空军的“狂风”同美国空军第4战术战斗机联队的F-15E一起对伊拉克的“飞毛腿”存储设施进行了轰炸,负责防空的“狂风”GR.1发射了10枚“阿拉姆”导弹对伊拉克的雷达系统进行,随后F-15E将该设施炸毁。/b/ppb联军在第一周的时间中的空袭取得的效果很明显,伊拉克空军被成功,少量升空的伊拉克战斗机也基本上未能形成严重。尽管如此,伊拉克的防空系统和指挥系统还是具有一定的,除了1月17日晨被击落的F/A-18被怀疑可能是伊拉克MiG-25PD的战果外,其他的损失均是由地面火力造成,尤其是进行低空和超低空进行的飞机的损失数量大约占了70%左右。为此联军方面开始逐渐改变战术,的高度开始调整到中高空的高度。这段时间里,皇家空军又分别在1月22日和1月24日损失了2架“狂风”GR.1,2名机组被俘,2名阵亡。后来在对1月22日损失的飞机进行调查时发现,这架飞机很可能是由于飞行高度过低,结果被自己投下的所伤而坠毁。/b/ppb从1月25日以后,“狂风”的主要作战方式改为从6000-7000m的中高空进行,同时从英国本土紧急调派了12架“者”S.2B前往波斯湾,这些飞机将使用机上的激光装置协同“狂风”使用激光制导进行轰炸。从2月2日开始,“狂风”GR.1和“者”S.2B的组合便开始进行战斗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时“狂风”的任务也改为对伊拉克的桥梁等目标进行轰炸,以切断伊拉克的交通线。由于更改了飞行高度,伊拉克的防空火炮的大为减轻,而其防空导弹系统由于防空行动和电子干扰,对中高空飞行的飞机也很低,因此在这个高度进行战斗的“狂风”安全性大大提高,只在2月14日有一架被防空导弹击落,其飞行员受伤后跳伞被俘,领航员阵亡。而“狂风”和“者”组合对桥梁的取得了很大成功,伊拉克境内的70余座桥梁被,其中42座被彻底摧毁,而“狂风”就击毁了其中的37座。/b/ppb在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中,“狂风”一共损失了8架(一说是9架),其中意大利和皇家沙特空军各损失一架,其余的均为皇家空军的损失,该型号飞机也是这场战争中联军损失数量最多的一种型号,因此“狂风”是否是一种合适的作战飞机一度引起质疑。不过应该看到,“狂风”在这场战争中所执行的任务常的,它主要用于对严密防护的目标进行临空,进入目标区时必定会遭到大量防空武器的,但是其取得的战果也是很明显的,美国飞机在这场战争中机场主要使用制导进行轰炸,摧毁了很多坚固的机库堡,但是却达不到瘫痪机场的目的,而JB233机场的效果明显好于制导,数百颗反跑道和地雷的子弹药可以将机场跑道炸毁并且迟滞对机场的修理工作。而且从其损失数量而言,同其执行任务的出动架次相比也是能够接受的。另外,造成“狂风”相对损失较大的一个原因还在于伊拉克的战斗同所预想的欧洲的不同,伊拉克属于沙漠地带,相对中部欧洲地形更为平坦,并没有较大的山谷和丘陵地带使其可以得到地形掩护,否则“狂风”的效果可能会更好。/b/ppb在波斯湾战争结束后,一直到2003年“伊拉克”行动开始前,英国和美国一起在伊拉克南部和北部执行了长达12年的禁飞区任务,在此期间数次发生同伊拉克的大规模武装冲突,皇家空军的“狂风”均参加了这些冲突行动,包括1993年年初对伊拉克南部的大规模空袭和1998年的“沙漠之狐”行动,在其他时间里英国的“狂风”也执行在伊拉克上空的巡逻任务。/b/ppb除了在伊拉克的行动之外,自南斯拉夫解体后,巴尔干半岛陷入战乱之中,英国、和意大利均参加了巴尔干半岛的行动。1999年爆发的科索沃战争中,英国和意大利空军的“狂风”均投入到战斗中,而空军的“狂风”ECR型也首次参加行动,使用反辐射导弹了塞尔维亚的雷达。/b/ppb2001年在911事件发生后,北约国家参加了阿富汗的行动,英国和意大利均派遣过“狂风”在阿富汗上空执行任务,不过由于在这里的战斗多是较小规模的快速战斗,像“狂风”这样的战斗轰炸机并不是一种很适用的对地支援飞机。/b/ppb2003年“伊拉克”行动中,皇家空军同美国空军再一次携手投入到大规模空袭行动中,经过改进后的“狂风”GR.4/4A在这场战争中所执行的任务同1991年相似,不过采取的行动方式则有较大不同,“狂风”GR.4/4A相对于1991年使用的GR.1/1A,具备了使用自身设备为投掷的制导武器进行制导的能力,因此作战性能更强。不过在这场战争中,还是有一架“狂风”GR.4损失。/b/ppb除了这些战斗行动之外,皇家沙特空军的“狂风”在对也门的战斗行动中也多次执行了空袭任务。/b/ppb三国联合研制的“狂风”是为了应对冷战时期苏联的而诞生的,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研制国的能力,“狂风”并不是一种处处领先的机型,它的机身材料和气动布局的设计也并未太多特别的特点,但是其尽可能地采用了这几国当时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技术,并且在该机大研制过程中,三国进行了很好的协调,使该机的研制过程一直都比较顺利,这也为后来多国联合研制EF-2000打下了良好的基础。/b/ppbr/pfigureimg src=波斯湾战争时期在沙漠上空飞行的皇家空军“狂风”GR.1A和“狂风”F.3编队/ppbr/pfigureimg src=波斯湾战争时期的一架“狂风”GR.1机头上的战绩标志以及其机头绘画/ppbr/pfigureimg src=在波斯湾战争中携带“阿拉姆”反辐射导弹出击的“狂风”GR.1/ppbr/pfigureimg src=年1月19日被击落的“狂风”GR.1A ZA396号/pfigureimg src=年波斯湾战争时期在沙特阿拉伯的“狂风”GR.1/ppbr/pfigureimg src=年波斯湾战争时期的皇家沙特空军的“狂风”ADV,由于机载敌我识别系统并不配套,英国和沙特阿拉伯的防空型“狂风”只承担沙特阿拉伯领空的防空任务,加上联军很快就将伊拉克空军击溃,因而没有同伊拉克空军飞机交战的机会/ppbr/pfigureimg src=年在科威特上空进行空中加油的“狂风”GR.1A,在当年年底的“沙漠之狐”行动中,皇家空军的“狂风”参加了战斗/ppbr/pfigureimg src=空军的“狂风”ECR,在1999年“联盟力量”行动中,空军使用该型号进行了空军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首次实战行动/ppbr/pfigureimg src=在2003年“伊拉克”行动中,皇家空军损失了1架“狂风”GR.4/ppbr/pfigureimg src=年“奥德赛黎明”行动期间正准备起飞的皇家空军的“狂风”GR.4/ppbr/pfigureimg src=年驻阿富汗坎大哈的皇家空军“狂风”GR.4/ppbr/pfigureimg src=意大利空军的“狂风”IDS,除了参加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之外,意大利空军的“狂风”还参加了1999年的“联盟力量”行动、巴尔干禁飞区任务、阿富汗巡逻任务以及2011年的“奥德赛黎明”行动等/ppbr/pfigureimg src=正在起飞的皇家沙特空军的“狂风”IDS,这些“狂风”多次对也门进行空袭行动/pp/p

  “狂风”在设计时是准备同苏联在欧洲中部进行交锋的,不过随着冷战形势的缓和和结束,“狂风”始终未能同这个当初预定的对手进行交战。它首次披挂上阵,是界的火药桶——中东,而且这里也是“狂风”最主要的战场。

  figureimg src=“狂风”的技术/b/h2pb 从用途、规格等方面看,“狂风”同美国的F-111、苏联的Su-24属于同一类型的飞机,不过由于技术和资金方面的,“狂风”在机体尺寸和重量等方面同这两者有较为明显的差距。研制“狂风”的三国在技术实力和财政力量方面同美国和苏联都有很大差距,这也就自然而然的对飞机的设计有所影响。不过“狂风”依然达到了并不亚于这两者的作战能力,也出欧洲在航空设计领域的实力。/b/ppb “狂风”同F-111和Su-24一样,都采用了双发、双座和可变后掠翼布局,而且同为M2级的战斗轰炸机。不过“狂风”的机体比两者小不少,“狂风”的机长为16.72m,翼展为13.91m(最小后掠角)/8.6m(最大后掠角),相比较而言,F-111则分别为22.4m、19.2m/9.75m,Su-24则分别为22.53m、17.64m/10.37m,而在重量方面“狂风”则同二者相差很多,“狂风”的最大起飞重量为28000kg,而F-111和Su-24分别达到45000kg和43000kg以上,不过尽管如此,“狂风”最大航程还是达到了3800km以上,虽然比F-111F的最大5900km的航程相差较大,但是只比Su-24MK的4270km的航程小一些,鉴于“狂风”是要在欧洲面对苏联,而F-111则需要考虑可能要从美国本土起飞抵达欧洲作战,“狂风”在航程方面的差距并不会有太大影响,而“狂风”的载弹量则介于F-111和Su-24之间,其能力并不逊色。而重量较轻还使得“狂风”的推重比达到0.77,高于F-111的0.61和Su-24的0.6,因而“狂风”的机动能力超过了这两者。从综合方面考虑,“狂风”在飞行能力方面可以说与F-111和Su-24在伯仲之间。/b/ppb “狂风”的机体采用全金属半硬壳设计,其机头为圆锥形的雷达罩,在雷达罩之后的机体向矩形过渡,机身的截面积较大,这样使其机身下部较为宽阔,有利于布置武器挂架。为了便于,在“狂风”的机身上设置了大量的检查口盖,而且这些检查口盖中的大部分都处于人员站立时能够接触到的,使其在野战机场可以不依靠专用保障设施就能够完成飞机的和大部分的作战准备工作。不过由于机身下方的的挂架较低,并不太利于在这部分进行挂载作业,为此为“狂风”研制了专用的挂弹车。“狂风”的机体材料比较常规,主要以铝合金为主,在某些部分采用了合金钢,而在受力较高的中央翼盒和机翼转轴等部位则使用了高强度钛合金,相对而言,“狂风”的机体结构中的复合材料使用率比较低,主要用于减速板和机翼固定段的密封带上,与基本算是同一时期的F-15、F-16和“幻影”2000相比,“狂风”在机体材料应用方面还有一定差距。/b/ppb “狂风”采用了机身两侧进气布局,进气道为带可调节斜板的矩形多波系进气道,其进气口形状同F-14和F-15的很相似,但是相对尺寸较小。在每侧进气道两侧有两个辅助进气口,以在起降阶段的进气量。垂直后掠倾斜的进气道口也了飞机在较大迎角条件下的进气需要。由于“狂风”的使用范围主要考虑在欧洲中部,而欧洲的冬季条件很容易使低空飞行的飞机出现结冰问题,此外在野外机场也要面临较为严重的冰雪,为此“狂风”在发动机进气道、机翼边缘、座舱盖等部位安装有除冰装置,而装在进气道口的除冰装置可以连续15分钟抵抗低空最大结冰状态,这足以满足其作战需要。其座舱为串列式双座座舱,前部风挡为三块拼接式,正面风挡为长梯形,座舱盖为整体后掀式,在前后座之间有舱盖加强框,在前后舱盖加强框上均安装有三块后视镜,其座舱非常宽敞,视野良好,不过由于其后部为飞机的背脊,因此后向视野无法达到F-15和F-16这类战斗机的水平。IDS型和ECR型在座舱的右侧是可收放的空中加油管探管的收藏槽,其凸出于机身表面,而ADV型则是在风挡前部左侧装备可收放式空中加油管探管,在收起状态时是埋入到机身内。/b/ppb “狂风”的机翼为上单可变后掠翼,可变后掠翼的后掠角变化范围为25°-68°,“狂风”IDS的机翼并不具备与飞行控制综合系统联动的自动控制能力,不过在ADV型上采用了这种方式,在该范围内,机翼的后掠角变化由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无级可变。可变后掠翼的翼套部分相对于F-111、Su-24、MiG-23和F-14的该部分较小,因此机翼固定段下方没有足够的空间装备挂架,“狂风”的4个机翼挂架均设置在机翼可动段上,为可转动式挂架,以使其在机翼转动时挂架始终保持同机身中轴线平行。在机翼的可动段前缘设置三段式前缘缝翼,后缘为四段式双缝襟翼,没有副翼,飞机的滚转控制在采用小后掠角时依靠机翼上表面的扰流板进行控制,而在大后掠角时则是依靠可以差动的全动式水平尾翼来进行。“狂风”的水平尾翼为前缘采用双后掠角(内段后掠角较小)、后缘略为后掠的切尖三角形,水平尾翼安装相对机翼比较靠下,这样在飞机进行大迎角飞行时水平尾翼不会被遮挡,并且处于较小的机翼下洗流场中,使飞机具有较好的安定性和消除机动过程中的上仰力矩。“狂风”的垂直尾翼为高大的后掠式单垂尾,在垂直尾翼的下部有矩形截面的条形进气口,在该进气口下部的垂尾一面向前延伸,同飞机的背脊相连并合为一体。IDS型的垂尾上端前后都有条形的电子设备舱,而ADV型只有后部才有,垂尾的顶端是英国风格的曲线形。可变后掠机翼配合发动机尾喷管上下方的反推力挡板,可以使飞机降落时的距离控制在600m内。/b/ppb “狂风”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机载设备,IDS型的雷达由多用途前视雷达和地形雷达组成,其具备测绘、识别和瞄准地面(空中)目标、搜索、等功能,飞机具备地形能力,而且由于它的翼载比较大,在低空飞行时对气流扰动度较低,因此赋予了“狂风”非常优秀的超低空飞行能力,在训练中,“狂风”经常在低矮的丘陵、山谷、河道等处进行超低空高速飞行,其飞行高度常常会低于树冠的高度。而灵敏精确的地形雷达和机载设备经常会在飞行员还未用目视发现地面障碍物就能探测到,并及时作出反应。机上的其他电子设备也很先进,其飞行补偿系统可以在翼面有较大损伤时及时使用其他部分进行补偿控制,据称即使一侧的水平尾翼完全失去,“狂风”的亦能进行有效控制,而飞行员也只会感到一阵震动而已。此外,“狂风”还装备有内置电子对抗系统、飞行控制计算机等设备,不过限于当时技术水平所,通常情况下“狂风”IDS在作战时还会在机翼外侧挂架上挂载外挂式电子干扰舱以弥补电子干扰方面的不足。ADV型的雷达为AI-24“猎狐”式多功能火控雷达,该雷达具备同时并能够连续多个目标的能力,雷达的直径为80cm,可以在185km距离上发现5m2的空中目标。此雷达可以为“天空闪光”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提供制导,不过由于导弹性能的,导弹的制导距离不超过30km,这了“狂风”ADV的使用,这个问题直到90年代中期之后采用AIM-120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后才解决。由于“猎狐”雷达天线的体积和尺寸规格比IDS型上的雷达大,因此ADV型的雷达罩采用了尺寸更长的规格,而且雷达罩前部并不像IDS型那样有一个收缩,因此显得更加平顺和细长,这也成为ADV型和IDS型在外观上的最为明显的一个区别。/b/ppb “狂风”的武器系统比较完善,为满足多种作战任务和打击威力,“狂风”IDS型可以装备多种不同的武器,包括空对地导弹、落体、制导、子母弹等,ECR型则还可以携带反辐射导弹。在经过改进后,“狂风”还能够携带防区外发射对地弹药,具备远距离对地能力。的“狂风”还能够挂载该机专用的MW-1多用途子母弹箱,这种子母弹箱空重1200kg,有224个弹筒,可以携带和布撒双用途子弹药‘反坦克地雷、杀伤地雷、反跑道等,其布撒范围可以达到2500X500m。而英国的“狂风”IDS则可以在机身下方携带2具JB233反跑道子弹药布撒器,这两种布撒器使“狂风”具备优良的敌方机场的能力,不过由于这种布撒器必须要飞机超低空进行临空轰炸,因此会使“狂风”面临很大。此外,“狂风”IDS还可以携带战术核武器。其固定武器为2门27mm“阿登”转膛炮,每门炮备弹180发,ADV型则只装备一门机炮,而ECR型完全取消了机炮。IDS型和ECR型可以在机翼内侧复合挂架内侧面的挂架上携带近距格斗导弹用于自卫,包括AIM-9和AIM-132等型号。尽管IDS型和ECR型是战斗轰炸机,同专门用于制空的战斗机相比机动能力较差,但是由于其具备良好的低空飞行能力,而且后期经过改进装备了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和自动控制的可变后掠翼,加上坚固的机体结构,“狂风”IDS在低空和超低空的近距格斗能力依然使其成为一个很难缠的对手,在演习中它的低空缠斗能力同F-4相比有较明显的优势,而且还多次F-15,使其无功而返。ADV型的主要武器为4枚中距雷达制导导弹和4枚近距格斗导弹,中距导弹早期为英国研制的“天空闪光”式,其性能同AIM-7M“麻雀”相当,后期经改装后可以携带AIM-120导弹,中距导弹挂载在机身下部前段两侧的半埋式的凹槽内,由半圆形的抱箍抱住,发射时导弹抱箍向下伸出后再点火发射。近距格斗导弹则挂载在机翼内侧复合挂架的两侧。这个挂架下方通常携带副油箱。ADV型虽然保留了外侧挂点,但是基本没有使用外侧挂点。/b/ppb“狂风”就技术水平而言,完全达到了其所处时代的水准,不过在后来的实际运用中,尽管“狂风”在实战中有优良的表现,但是也有很大的不足,这些既有飞机本身设计上的问题,也有战术使用方面的原因。/b/ppbr/pimg src=皇家空军第13中队“狂风”GR.1A立体彩绘/ppbr/pimg src=“狂风”GR.Mk.4立体结构图/ppbr/pimg src=皇家空军第65中队“狂风”F.Mk.3立体彩绘/ppbr/pimg src=“狂风”F.Mk.3立体结构图/ppbr/pimg src=“狂风”IDS的进气道口部,可以看到内部的可调斜板/ppbr/pimg src=“狂风”IDS的后缘四段式双缝襟翼及机翼上方打开的扰流板/ppbr/pimg src=“狂风”IDS的机尾部,可以看到垂直尾翼下方的钢质的蒙皮部分以及水平尾翼的转轴部分/ppbr/pimg src=”狂风“GR.Mk.1的机头雷达天线,上部为多用途前视雷达,下部为地形雷达/ppbr/pimg src=“狂风”GR.Mk.1的前座舱,可以看出,相比同时期开始服役美国的F-16和F/A-18的座舱,“狂风”的座舱技术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ppbr/pimg src=“狂风”GR.Mk.4的前座舱,与同期美国飞机的座舱相比依旧具有相当的差距/ppbr/pimg src=打开检查口盖的设备舱,“狂风”机身上有很多检查口盖,利于飞机的/ppbr/pimg src=已经打开的机尾反推力装置,该装置同民用飞机所使用的类似,可以大大减少飞机降落后的滑跑距离,不过由于该挡板会把气流向前上方引导,导致“狂风”的垂直尾翼下方会受到高温气流的影响,因此“狂风”的垂直尾翼下方总是显得很脏/ppbr/pimg src=使用挂弹车为“狂风”GR.Mk.1的机身下方挂机进行挂弹。由于其机身下方的挂架高度较低,因此其挂弹车很低矮。此外还曾为“狂风”专门研制过气垫式挂弹车/ppbr/pimg src=“狂风”IDS座舱右侧的空中加油管探管收藏槽/ppbr/pimg src=“狂风”IDS型机翼挂架内外侧的通常挂载,其中内侧挂架一般是携带副油箱和一枚近距格斗导弹,外侧挂架则携带BOZ-107干扰布撒器和EW“天空阴影”2型信号处理和干扰装置/ppbr/pimg src=“狂风”IDS的机炮炮口/ppbr/pimg src=机腹下挂载了12枚AGM-114“海尔法”导弹,机翼上挂载了一对副油箱及4枚“阿拉姆”反辐射导弹,机翼外侧挂架上携带了两具BOZ-107干扰布撒器的“狂风”GR.Mk.4,“狂风”虽然最大起飞重量比F-111和Su-24小很多,但是其挂载能力并不逊色/ppbr/pimg src=携带两具JB233布撒器的“狂风”GR.Mk.1正在起飞/ppbr/pimg src=正在使用MW-1布撒器投放子弹药的海军“狂风”IDS/ppbr/pimg src=发射“风暴阴影”防区外弹药的“狂风”GR.Mk.4/pimg src=“狂风”F.Mk.3的典型挂载方式是携带4枚中距空空导弹和4枚近距空空导弹,其空空武器火力同美国的F-4和F-15相当/ppbr/pimg src=正在进行“天空闪光”导弹发射测试的“狂风”F.Mk.2,可以看到其伸出的导弹挂载发射装置的半圆形的抱箍/ppbr/pimg src=正在测试飞行中的“狂风”F.Mk.2 ZA254号机,可以看到这架飞机机翼外侧挂架上携带的“天空阴影”干扰吊舱。但是一般情况下ADV型这个外侧挂点是不使用的,因此也很难看到使用该挂点的ADV型的照片/ppbr/pimg src=携带着AGM-88反辐射导弹和AIM-9空空导弹的空军“狂风”ECR型/ppbr/pimg src=正在进行空中加油的皇家空军“狂风”GR.Mk.1,可以看到机身下携带的激光制导/ppbr/pimg src=在机身下方两侧挂架上挂装JDAM制导的“狂风”IDS/p

  从用途、规格等方面看,“狂风”同美国的F-111、苏联的Su-24属于同一类型的飞机,不过由于技术和资金方面的,“狂风”在机体尺寸和重量等方面同这两者有较为明显的差距。研制“狂风”的三国在技术实力和财政力量方面同美国和苏联都有很…

  figureimg src=“狂风”的战术/b/h2pb一种飞机最后设计出来是什么样式,同当时的科技水平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也同这种飞机在设计时所确定的使用方式有着很紧密的联系。/b/ppb在60年代之后,电子科技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防空武器由此前的以各种口径的人工操作防空火炮为主转为以防空导弹和由雷达等先进电子设备控制的中小口径防空火炮为主,这种防空体系大大扩展了防空作战的范围和精确度,对飞机的对地行动形成很大。在越南战争中,尽管美国占据了绝对的空中优势,并且拥有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作战飞机,但是在面对这种由防空导弹和高炮组成的防空阵地时依旧损失惨重。而且应该看到,越南所主要使用的SA-2导弹系统还只是一种以打击高空轰炸机和侦察机为主,而不是以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这类机动性能较强的目标为主要战斗对象的防空系统,另外越南的这些防空导弹也并不是当时最先进水平,规模上也比较有限。而作为冷战两大阵营的重中之重的欧洲,北约所面临的将是无论技术水平、体系的完善度、规模以及人员训练水平都远超过越南的华约国家和苏联,为了完成预定的任务,必须采用合适的战术才能达到目的。因而在60年代中期,北约国家针对如何突破层层设防的华约国家的防空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60-600m高度,利用地形做掩护的高速突防是成功率最大的方式,在低空雷达的盲区较大,可以使采用低空和超低空飞行的作战飞机被发现的概率大大缩小,这样可以达成袭击的突然性。/b/ppb 不过,采用这种战术也并不是没有困难的,低空高速飞行的飞机面临着很多地面上的障碍物,而且低空视野有限,驾驶飞机进行高速飞行的飞行员很可能来不及发现这些障碍物,因此进行低空或超低空突防的飞机是不能完全依靠飞行员采用目视方式进行飞行的,必须要依靠机载设备来及时发现和规避地面障碍,同时飞机还必须要有高精度的系统来飞机的航线精度。另外,同样由于低空高速突防,飞机在飞临目标时能够发现和锁定目标的时间很有限,这也就同样需要机载武器系统能够快速搜索并精确锁定目标,并能够快速修正飞机的相对,以达到可以一次通过就能够击毁目标,同时还能减少飞机在敌方防空火力下的时间,提高飞机的能力。/b/ppb “狂风”IDS就是依照采用这种战术使用来进行设计的,其设定的标准作战剖面就是在飞机起飞后以巡航高度到达前线,然后下降高度以音速左右的高速利用地形掩护突破对方的防空系统,在完成任务后同样以高速低空方式脱离,最后再次上升到巡航高度后返航,也就是采用高-低-低-高的任务剖面飞行。同时,对“狂风”IDS还要求具备在恶劣气象条件和夜间条件下的低空超低空作战的能力,这也就注定需要它装备先进的电子设备来完成作战任务。“狂风”IDS为此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机载设备,这些造价高昂的机载电子设备占到了“狂风”IDS成本近1/3。不过从其后使用状况看,这些造价不菲的电子设备确实物有所值,尽管后来“狂风”IDS并未完全按照当初设想的这种方式来进行作战。/b/ppb 至于防空型的“狂风”ADV,它算是世界上比较少见的以战斗轰炸机为基础改进研制的制空战斗机(以制空战斗机改为战斗轰炸机较常见,因为战斗轰炸机对机动性的要求没有制空战斗机高)。尽管也有人将“狂风”ADV算作是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但实质上“狂风”ADV只能说是在机载雷达和电子设备的水平达到了同F-14、F-15这类典型的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相当的程度,而其本身的飞行性能却只是同F-4、MiG-23这些典型的第二代中型或重型超音速战斗机相当的水平,这个实际上也是由于它设计时所确定的战术所决定。“狂风”IDS是三国联合研制的,而“狂风”ADV却是由英国在IDS的基础上研制,联邦和意大利并未参与到其中,其实原因很简单,联邦和意大利并不需要防空型的”狂风“,最后意大利使用“狂风”ADV也只是因为在F-104S退役而新型的EF-2000“台风”却由于研制进度拖延导致其中出现空档之后的临时过渡。但是英国却是要面对从北海方向而来的苏联远程战略轰炸机和侦察机的,同对方的高性能战斗机进行近距离作战并不是防空型的任务,因此实际上“狂风”ADV的性质是更接近于截击机,主要使用超视距空空导弹进行拦击,机上携带的近距格斗导弹主要还是用于最后的自卫。所以对“狂风”ADV的要求是具备足够大的航程,具备同美国F-15相当的远距离拦截能力,具备同时2-3个目标的作战性能,同IDS一样具备在恶劣气象条件和夜间作战的全天候能力。由于“狂风”ADV并不要求过于靠近前线,因此实际上该机的使用条件比IDS宽松很多,不过由于该机所担负的英国的任务的重要性,因此英国并未放弃IDS型上所要求的具备在短距离内进行起降的能力,“狂风”ADV同IDS型一样具备在被的机场跑道上进行短距离起降的能力,也同样保留了IDS型上的发动机反推力装置。/b/ppbr/pfigureimg src=越南战争中被地面防空火力击落的F-105,防空系统的进步对飞机形成很大的/ppbr/pfigureimg src=低空在山谷间穿行的皇家空军“美洲虎”机编队,根据60年代欧美国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地形超低空高速飞行在对层层设防的严密防空系统的突破中是成功率最高的方式/ppbr/pfigureimg src=“狂风”IDS在设计时所确定的主要作战方式也是以高-低-低-高剖面进行突防/ppbr/pfigureimg src=苏联的Tu-95MS远程战略轰炸机,英国在北海方向主要面临的就是携带导弹的苏联战略轰炸机,这就要求执行拦截任务的飞机具有较大的航程,但是对飞机的近距离格斗能力要求不高/ppbr/pfigureimg src=年对俄罗斯Tu-160战略轰炸机进行伴随飞行的皇家空军“狂风”F.3,尽管苏联解体后英国在防空方面的压力减轻不少,但是这种依旧存在/p

  一种飞机最后设计出来是什么样式,同当时的科技水平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也同这种飞机在设计时所确定的使用方式有着很紧密的联系。

  在60年代之后,电子科技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防空武器由此前的以各种口径的人工操作防空火炮为主转为以防空导弹…

  figureimg src=对”狂风“这种飞机的第一个印象是来自于80年代初所看到的一本名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书,在它的第一章中生动地描写了一名比利时空军F-16战斗机飞行员在苏联战斗机时因为夹在中间结果误被一架”狂风“击落的情节。在这之后不久,一本名为《航空彩色图册》的书作为哥哥送我的生日礼物寄到了我的手中,这本就此引起我对飞机和军事的兴趣的书中就有一张满挂着武器和副油箱的”狂风“的照片,它的外形立即吸引了我,“彪悍、威猛”,这就是我对”狂风“战斗轰炸机的第一印象。/b/ph2b“狂风”的研发概况/b/h2pb 说到“狂风”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在这场险些引发核战争的危机中,美国以承诺不会入侵古巴并同意撤出部署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弹道导弹为条件,换得苏联将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和轰炸机而结束,不过在这场危机中,苏联痛感自己在实力上同美国的差距,为此大规模加强自己的军备,特别是增加核武器的数量。而美国的肯尼迪也通过这场危机,感到此前艾森豪威尔所推行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并不是一种能有效应对类似危机的方式,于是转为以常规武器为主,核武器为后盾的“灵活反应”战略,并向北约的欧洲盟国大力推销这种战略思想。美国则认为北约国家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能力都远比华约国家强,并且能够在中部欧洲比华约国家能更及时地部署更多的部队和战术飞机,因此在常规战争中北约将会占有优势。不过欧洲盟国认为,“灵活反应”战略并不适合他们,如果爆发常规战争,欧洲国家毫无疑问将沦为战场,这些国家面对规模庞大并且有着精良武器装备的苏联陆军是没有能打赢一场常规陆战的信心的,他们只有依靠核威慑来遏制苏联。此外,北约的欧洲盟国还认为,如果按照美国的战略来,欧洲的核按钮就掌握在美国手中,美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掌握究竟如何进行反应,因而导致欧洲盟国话语权的减少。这些分歧引起了一些欧洲盟国和美国之间的激烈争吵,最终导致1967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机构。不过在这个“灵活反应”最大的反对者退出后,北约其他的国家在经过协商之后最终选择了接受“灵活反应”,而为适应这种战略的变化,欧洲盟国迫切需要更新改进自己的装备,因为那些装备多是为了应对一场核战争而准备的,显然并不太适合新的战略方针。而且欧洲国家也认识到,不能光依靠美国来提供装备,尽管美国的很多武器装备的性能并不差,但是却不见得适应欧洲国家的需要。此外,经过二战结束后二十年的发展,这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科技水平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可以承担得起一些新型装备的研发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以英国、联邦、意大利为主的三国出于替换其现有的作战飞机的需要,决定联合研制一种适应其本身的作战飞机。/b/ppb 1968年7月17日,英国、联邦、意大利、、荷兰和比利时六国对未来的多用途战斗机的联合发展开始了论证工作,但是由于在作战要求上的分歧,后三个国家相继退出了该计划。1969年5月,英国、联邦和意大利三国确定分别以三国的BAe、MBB和阿莱尼亚公司为核心组建帕那维亚飞机公司,该公司专门进行多用途飞机的发展工作,其中又以BAe和MBB为主,两家公司的任务分配各占42.5%,剩下的15%的工作由阿莱尼亚公司承担。在随后进行的初始论证后,确定多用途飞机的动力系统将采用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新研制的RB199型三转子涡轮风扇发动机,该发动机的采用也就基本决定了这种飞机的规格。/b/ppb 在最初的设计中,新型多用途飞机采用了“一机多型”的概念,将其分为“帕那维亚100”和/b/ppb“帕那维亚200”两种设计,其中100型为单座制空战斗机,对其的要求是在综合作战能力上超过美国的F-4E“鬼怪”II,它将作为皇家空军F-4M和联邦空(海)军的F-4F和F-104G的替代机型,但是在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100型同F-4E相比性能提高有限,而且单座设计还使其无法达到F-4E的对地能力,所以最终三国决定放弃100型的设计,集中全部力量来进行双座的“帕那维亚200”型,这样既可以降低风险,也可以减少费用。/b/ppb 1970年7月,“帕那维亚200”型的设计工作全面展开,皇家空军随后在1972年8月正式提出对该机的任务需求,对该机能执行的任务包括战场遮断、近距空中支援、空中优势、截击、防空、侦察、海上、空中遮断及反敌方航空兵等。限于这三国的技术水平,以及当时对于越南战争中美国作战飞机在其中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帕那维亚200”依旧采用“一机多型”的设计,只不过同此前不同的是基于同一种机体进行修改以使其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而不是两种差别相对较大的机型。/b/ppb 1974年8月14日,在由于发动机研制拖延而推迟了8个月之后,第一架“帕那维亚200”原型机进行了首次试飞。随后,这种飞机于同年9月改名为“狂风”(Tornado,又被译作“”)。/b/ppb “狂风”的基础型为对地型(即“狂风”IDS战斗轰炸机),在“狂风”研制开始时三国决定制造7架原型机,后改为13架,但是最终确定的原型机的数量是9架,其中英国4架、联邦3架,意大利2架,这9架飞机全部为IDS型。进行首次试飞的是联邦的D-9591号原型机,其后在1974年10月30日英国的第一架原型机946号也进行了试飞。其后英国的第2架原型机947和联邦的第2架原型机D-9252相继进行了试飞,这些飞机主要分别用于测试飞机的气动和航电设备等,联邦的D-9252测试了低空自动地形系统、武器系统和数字式自动驾驶仪、地形雷达等设备。意大利的第一架原型机的首飞时间比较晚,于1975年12月才进行了首次试飞。而最后一架原型机则在1976年10月进行了首次试飞。而在最后一架原型机试飞之前的1976年3月,三国就批准了“狂风”IDS的批量生产计划,并于同年7月启动了生产计划。/b/ppb 1979年6月,第一架生产型“狂风”IDS正式出厂,7月10日,皇家空军的第一架“狂风”GR.Mk.1型进行了首次试飞。在17天之后,联邦的第一架生产型“狂风”IDS进行了首次试飞。1981年9月25日,意大利空军的第一架生产型进行了首次试飞。而“狂风”的正式投入使用则在1982年1月6日向皇家空军交付开始,同年7月2日联邦海军获得了其第一架“狂风”,其后分别在1982年8月27日和1983年7月26日开始相继向意大利空军和联邦空军交付。最终,三国装备的“狂风”IDS的数量分别是英国220架、联邦324架,意大利100架。/b/ppb 由英国在“狂风”IDS基础上进行改进的防空型“狂风”ADV(F.2)于1979年10月进行了首次试飞,由于“狂风”IDS本身就考虑到了执行空中作战的要求,因此防空型在其基础上的改进速度很快,但是由于为其研制的配套的雷达系统研制进度缓慢,结果使其研发进度被严重拖慢,一直到1984年具备实用化的防空型“狂风”F.2才进行了首次试飞,此前这架飞机并不具备完善的机载雷达系统。不过这之后该型号的交付速度很快,1985年开始防空型就交付给皇家空军,该型号用于替代“鬼怪”GR.1/GR.2(F-4M/K)和F-4J(UK)型,担负英国在北海上空的防空任务,其主要拦截对象就是苏联空军的远程轰炸机。防空型一共生产了218架。其中皇家空军采购了194架,皇家沙特空军采购了24架。意大利空军在90年代中后期为了替换F-104S,先是向美国租用了一批F-16,随后又于1995年租用了皇家空军的24架“狂风”F.3,一直使用到2004年。/b/ppb 皇家沙特空军是除了三个研发国之外“狂风”系列的唯一的用户,1985年沙特阿拉伯王国同英国签订了购买48架“狂风”IDS和24架“狂风”ADV的合同,1986年为皇家沙特空军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开始试飞。1989年2月9日,皇家沙特空军的“狂风”正式交付使用。这批飞机很快就交付完毕,装备皇家沙特空军3个中队(IDS型2个中队,ADV型1个中队)。1993年,皇家沙特空军追加订购了48架IDS型。/b/ppb 在“狂风”IDS的基础上,以联邦(1990年两德合并后称为)和意大利为主,在IDS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研制了“狂风”ECR电子战/侦察型,这种型号去除了固定机炮,增加了侦察和电子设备,并且具备携带反辐射导弹对雷达进行的能力,同时保留了IDS的对地能力和空战能力。ECR型于1990年5月进行了首次试飞,随后英国、和意大利分别装备了30架、35架和16架ECR型。/b/ppb “狂风”各型号总共生产了992架,目前仍然有约一半左右的数量在服役。/b/ppbr/pimg src=英国和法国在1965年和1967年进行联合研究的AFVG方案,在1967年法国退出北约后,此项联合研制就此夭折。不过法国在1967年的方案基础上缩小规格研制了“幻影”G.8,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幻影”G.8未能投入实用。/ppbr/pimg src=联邦的第一架(也是“狂风”的第一架)原型机D-9591/ppbr/pimg src=刚出厂的D-9591号机,该机后来作为正式服役的飞机投入使用,机号改为98+04/ppbr/pimg src=年出厂后的英国第一架“狂风”IDS原型机946号同一架“美洲虎”在机场跑道上停放,按照计划,“狂风”应该在1973年12月进行首次试飞,但是由于发动机研制的拖延,整整延误了8个来月才进行了首飞/ppbr/pimg src=飞行中的946号,可以看到这架飞机绘制了英国、意大利和联邦三国的军用飞机国籍标志,而在其机头右侧绘制的“靶心”标志也分别表示了三国的国籍/ppbr/pimg src=号彩色侧视图/pimg src=“狂风”使用的RB.199型涡轮风扇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的推重比达到8,在当时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用发动机之一/ppbr/pimg src=意大利的两架“狂风”原型机P.05和P.09/ppbr/pimg src=年5月在飞行中的P.12,该机是6架预生产型中的第2架/ppbr/pimg src=“狂风”F.2 ZA254号彩色侧视图,该机为防空型(ADV)的原型机/ppbr/pimg src=飞行中的ZA254号机/ppbr/pimg src=型同IDS型相比,机体改进的工作比较顺利,但是配套的雷达的研制进程的拖延使该型号的试飞进程大幅拖延/ppbr/pimg src=年皇家空军的“狂风”GR.Mk.1和“狂风”F.2原型机双机起飞/pimg src=海军装备的IDS型,该型号具备携带“鸬鹚”空对舰导弹进行海上的能力/ppbr/pimg src=年空军和皇家空军的两架“狂风”IDS同美国空军的F-15C的混合编队/ppbr/pimg src=年巴黎航展上的意大利空军的“狂风”IDS/pimg src=年停放中的空军“狂风”ECR,ECR型从外观上很难同IDS区分开,不过可以看到在其机头侧下方没有机炮的炮口,这是一个重要的分辨特征/ppbr/pimg src=年,一架被拆解的“狂风”GR.Mk.4(ZA446),该机为由“狂风”GR.Mk.1改进而来,由于此前这架飞机的发动机发生起火事故,因此被拆解后重新进行维修。目前皇家空军中尚在服役的是GR.Mk.4/4A。/pp/p

  对”狂风“这种飞机的第一个印象是来自于80年代初所看到的一本名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书,在它的第一章中生动地描写了一名比利时空军F-16战斗机飞行员在苏联战斗机时因为夹在中间结果误被一架”狂风“击落的情节。在这之后不久,一本名为《航空彩色图…

  figureimg src=在巴尔干半岛的东部,有这么一个诞生和合并不过百年,但却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其优秀人才使其军事工业迅速腾飞,在二战中制造出性能匹敌苏德英美各航空大国的战斗机的国家。这个国家便是拥有优秀航空工业底蕴和飞机制造技术的罗马尼亚。brbimg data-rawheight=318 data-rawwidth=589 src=康达-1910/bbr/pp1907年,罗马尼亚发明家伯塞斯库·维亚便制造出了维亚二号载人有动力飞机。1910年,罗马尼亚的发明家亨利·康达(Henri Coandă)便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康达1910(Coandă-1910)。这种飞机采用世界上第一台热喷射引擎,在当时以其没有推进螺旋桨的奇怪形状而广为知名,但在巴黎的第二次国际航空展览会中展出期间却在起飞时因为失控而被。即便如此,这次失败却意外的发现了一种流体力学现象,这就是后来对飞机设计产生重大影响的康达效应,而这种飞机所使用的热喷流引擎后来即为现代战机主要采用的涡轮喷射引擎的雏形。br/pp罗马尼亚在1913年组建了便属于自己的空军,罗马尼亚皇家空军(Aeriene Regale ale României,简称ARR),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空军的国家,而且早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罗马尼亚就成为了世界上最早使用飞机作为军事用途的国家,但仅仅局限于侦查及联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装备了一些进口自法国空军和前英国皇家空军包括纽波特、布里斯托TB.8和索普威斯小犬等各式训练机、轰炸机和战斗机共计322架。1916年,罗马尼亚在协约国的下于向当时同盟国宣战,飞机共出击了750架次。并在初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战果。然而由于当时混乱的军纪以及其武器的匮乏,罗马尼亚皇家空军并没有成功德奥联军对罗马尼亚的进攻。在布勒加斯特陷落之后,罗马尼亚皇家空军被也随之分崩离析。br/pp1918年5月7日同盟国投降,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和特兰西瓦尼亚正式合并成新的罗马尼亚王国,罗马尼亚皇家空军随后于1918年11月重新重组,并且在1919年对抗新兴的红色匈牙利战斗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在这场战争中俘获了大批法国飞机及配备的引擎,使罗马尼亚皇家空军一跃成为当时整个巴尔干地区乃至东欧地区最强的空中军事力量。br/pp然而进入20世纪20年代之后,罗马尼亚皇家空军的主力机种依旧是从他国进口而来的。为了鼓励本国航空制造业以及相关的研究,罗马尼亚开始资助本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并先后在1923年、1925年以及1932年成立了技术开发协会(Societatea Pentru Exploatări Tehnice,简称SET)、罗马尼亚航空工业公司(Industria Aeronautică Română,简称IAR)以及罗马尼亚航空设计企业(Întreprinderea de Construcții Aeronautice Românești,简称ICAR)。brimg data-rawheight=199 data-rawwidth=355 src=在早期从事的研发是一些训练机及侦察机的研发,罗马尼亚国产第一号军用支援侦查飞机SET-2也出自该公司之手。这架采用木骨蒙皮设计,装备当时在广泛使用的法制洛林12E空冷引擎,使其可以以最高时速220km/h的速度飞行,并有一座维克斯7.7mm自卫机枪充作防御。1926年,这款飞机进行了试验飞行,尽管早期测试结果相当令人满意,但是所有的量产计划在这架试验机的一次着陆和事故中彻底被取消了。随后SET也研发出了一系列较为成功的机,例如SET-3系列及SET-K。但最后SET由于一系列的问题在SET XV的设计完成之后终止了自研的道,转而生产IAR和其他外国公司的飞机并提供给罗马尼亚皇家空军,在二战中SET曾拿下亨克尔的授权,生产了一些数量较少的He111,但在二战中SET大部分投入在航空工业上的时间却变成了飞机修理。在战后,SET也逐渐退出了航空工业的市场。/ppimg data-rawheight=253 data-rawwidth=650 src=罗马尼亚第一款战斗机IAR CV.11/bbr/pp真正作为罗马尼亚航空工业中流砥柱的IAR在初期也并非一帆风顺。1930年,罗马尼亚皇家空军开始招标一款新型战斗机以组建其新的战斗机机队,七家竞标商纷纷拿出了自己的投标方案,但一家也没有满足其给出的能达到300km/h的设计标准,正在军方踌躇于是否选择其中性能最为优秀的来自波兰国家航空厂的SP-ADO(PZL P.1/II的出口版本)时,来自本国自产第一架战斗机成功由IAR制造出来的消息传到了军方的耳朵里。这款战斗机被其设计者埃里·卡拉佛里(Elie Carafoli)被命名为CV 11,富有前瞻性的定型了下单翼的设计,前部由杜拉铝管及铝制蒙皮构成,后部采用松木结构。机身胴体侧面采用了流线型设计以减小空阻,并使得这款飞机看起来更像一个箭头。而其尾舵与机身结合的角度及其棱角在当时看起来也非常前卫,但事明这种设计并不利于机身的。其第一架试验机开始采用了较高出力的洛林-迪特里希12Fa型引擎,可以达到600马力的出力,但由于这种引擎过重而容易导致飞行尾旋,最后这架试验机被命名为IAR CV 11/W.8并被否决。之后IAR在第二架试验机上改用了西斯帕诺-西扎12Mc引擎,虽然出力有所减弱,但在试飞中在海平面高度的最高速度达到了328km/h,完美的超出了军方当初提出的标准。随后这架飞机被送往法国并由法国专家进行性能评估,但法国专家并没有对这款飞机做出太多正面积极的评价,使军方对这部飞机印象并不是太好,导致其以虽然速度够快,但是性能差劲等原因最终在军方的招标中落选,最终选中了来自波兰原来投标的PZL P.1的小幅改进版PZL P.11b(换装“土地神”罗纳9K空冷发动机,525hp)。img data-rawheight=265 data-rawwidth=595 src=型在罗马尼亚的涂装,该型飞机在二战初期也有使用,其倒鸥型的高翼(又称波兰翼)是它主要的特征之一。/bbr/pp不甘失败的IAR团队希望寄托于CV 11再进行一次圆环试飞来测试最高速度使军方回心转意,但在飞行过程中由于发动机加压过热导致的故障使得发动机空中熄火,最终在雪原上迫降时因起落架坍塌而导致机体碎裂,试飞员当场。br/ppimg data-rawheight=468 data-rawwidth=623 src=,形状类似于同时期的P-26玩具枪/bbr/pp即便如此,IAR以及它的设计师埃里·卡拉佛里并没有因此放弃进一步的设计,他开始对进口的那批PZL P.11b进行研究,并且IAR也取得了这批飞机的“土地神”罗纳9K发动机的授权,制造出了IAR 9KIc40发动机,出力达到了600hp,比原来的发动机功率高出不少。此后在1934年的新竞标中,IAR在经过了对P.11机体的反复推敲之后推出了两种全新的战斗机IAR.15和IAR.16参加竞标。IAR.15初次应用了IAR 9KIc40发动机,最高速度达到了惊人的375km/h,而IAR.16采用了水星布里斯托尔引擎,同时也附加了全封闭座舱,虽然速度不及前者,但在试验飞行中刷新了罗马尼亚的飞机高空飞行记录,表现出良好的高空稳定性。虽然这两款飞机的表现极佳,速度均超过PZL P.11b,但最终军方还是以机动性为理由把IAR.15和IAR.16给了,前者仅仅制造了五架试验机,后者则作为飞行表演机继续运用了一段时间。而军方最终选择了波兰PZL的换装新起落架、增加武装和换装国产IAR K9-I C4I0发动机的新型PZL P.11f并交由IAR生产,此外也更新了一部分P.11b的发动机为国产IAR K9-I C4I0。br/ppimg data-rawheight=222 data-rawwidth=543 src=罗马尼亚进口的PZL P.24/bbr/pp1936年,PZL P.11的高翼设计已经不适合日趋发展的高速飞机以及相应的空气动力学设计,罗马尼亚皇家空军再度展开投标。此时IAR在伊翁·格罗索博士的主持下正在进行一系列的下单翼飞机的研发当中,研究出了IAR.23/IAR.24运动飞机等具有近现代单翼机雏形的优秀飞机。这次投标中选中了更具有完善设计的装备有两门20mm厄利空FF航空机枪和两门7.92mm勃朗宁FN航空机枪的重火力P.11改进型,仅供外贸出口的P.24f型。P.24f前六架由原厂PZL生产,而后续的P.24f交由IAR生产。brimg data-rawheight=199 data-rawwidth=300 src=,罗马尼亚的侦查轻轰炸机br/b/pp与此同时,IAR也在进行侦查轰炸机的设计和开发。此前IAR再度获得了“土地神”罗纳14K引擎的授权,制造出了新型的IAR K14-II C32发动机,马力最高可达930hp,在将这款新型发动机装备于P.24f之上并取得了成功。1937年,IAR设计出了新一代双翼侦查轰炸机IAR.37以取代早已过时的法制波泰15双翼轰炸机。IAR.37同样安装了IAR K14-II C32发动机,但由于技术层面问题出力降低至870hp。其速度和续航力都相当理想,装备了两门前射的7.92mm勃朗宁FN机枪及一门7.92mm勃朗宁FN自卫机枪,并可以搭载12枚50公斤。随后IAR对这款飞机进行了许多包括更换发动机和减少武备等改装,衍生出装备德制BMW 132A引擎的IAR.38,以及有较多改设计的IAR.39(装备出力930hp的IAR K.14-III C36)和IAR.39A(装备出力960hp的IAR K.14-IV C32),这二型为了提高速度和机动力都去掉了一门前射的勃朗宁机枪。这些侦查轰炸机在东线战场上非常活跃,参与了斯大林格勒围城战等一系列的战斗。br/ppimg data-rawheight=273 data-rawwidth=365 src=编队飞行的罗马尼亚空军He 112B/b/ppimg data-rawheight=226 data-rawwidth=395 src=的试验机,可以看到其早期未封闭座舱的设计。/bbr/pp时间已经到了1939年,第二次大战拉开了序幕,和波兰关系最为紧密的罗马尼亚目睹了苏德两国对波兰的瓜分蚕食后也感受到了危机的来临。即便是接收了一批波兰逃往罗马尼亚的飞机后,罗马尼亚皇家空军飞机整体数量和素质依旧十分令人堪忧,仅有92架战斗机、113架轰炸机、35架长距离侦察机、214架陆军直协机、28架水上飞机及74架联络或运输机。针对这种情况,罗马尼亚皇家空军不得不开始下达新的战斗机订单以应对将来的作战,并向亨克尔公司派遣了飞行员进行学习,准备引入装备两门20mm MG FF机炮及两门7.7mm MG17机枪的He 112B型。而此时早在1937年末就展开研制和制造的IAR的全金属低单翼战斗机IAR.80已经在38年末成功试飞,其装备了罗马尼亚本国国产改进空冷引擎IAR K.14-III C36,达到了510km/h的高速以及良好的能力。机身的设计参考了当时罗马尼亚空军所装备的PZL P.24及飓风战斗机,并且加以自己积累的种种新技术,首次在国产机中装备了可收放式的起落架,令罗马尼亚军方印象深刻。前射火力是两挺比利时授权制造的勃朗宁7.92mm FN 航空机枪。随后在其原型机和He 112B的 测试比对中,以能力及大马力见长的IAR.80成功获得了罗马尼亚皇家空军的订单,尽管He 112B在设计及火力上毫不逊色,然而最终终止了进一步的采购方案,而IAR.80很快被下达了一批次100架的订单。brbr/pp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有很多,由于为了追求较好机动性而仅装备两挺的机枪是显然无法和同时代战斗机相对抗的,为了紧急上阵装备更好的武器,IAR在原有的机翼的两挺机枪的基础设计上又增加了四挺,期待其能够增加一定的火力,但由于这种机枪的原产地比利时被占领,这些飞机陷入了尴尬的无机枪可用的状态。而且原有的引擎已经难以满足飞行员的作战需求,因此又有一部分IAR.80开始改装了改进版引擎IAR K.14-IV C32,试图解决一部分问题。/ppbrimg data-rawheight=218 data-rawwidth=724 src=,其水滴形座舱是为了改善驾驶员的视野而重新设计的/bbr/pp在此之后,罗马尼亚加入了轴心国阵营,向比利时进口机枪的被放开。然而比利时的工业生产速度恢复缓慢,恢复供应后的机枪数量完全如同杯水车薪,根本不能满足现有的装备需求。不得已而为之的罗马尼亚皇家空军只能从旧式波兰进口的P.11和P.24以及自己的IAR.37系列上下手,取下一部分FN机枪补上IAR.80机枪数量的不足,而且为了根治发动机出率不足的问题,这款机型又进一步装备了IAR K.14-IV C32 1000A这款罗马尼亚首款达到1000hp级别的大功率发动机,但因其出力的增加问题使其不得不增设了一条杜拉铝带以增加机体结构强度。即便如此引擎的增补在增备的机枪弹药以及装甲重量的问题下并没有出太多优势。最终这个型号被定型为IAR.80A。br/pp罗马尼亚加入了轴心国之后,向罗马尼亚派出了试飞专家,并对IAR.80做出了一系列评价/pblockquote“(IAR.80)起飞和着陆的感觉都相当棒。(IAR.80)仅比Bf 109E慢上20-30km/h,爬升至5000m的效能是一样的,在缠斗中的转向能力也在同等水平上,尽管长机鼻减少了驾驶员的能见度。(IAR.80)俯冲能力远不如Bf 109E,因为其缺少自动桨距调节器。但(IAR.80)已经足够在现在的战斗中使用了。”/blockquotep装备这些早期型IAR.80的第8战斗机团在巴巴罗萨行动的第一天就已经投入作战,在初期对苏联机的空战中有着卓越的效果,特别是在对抗苏联I-16战斗机等有着不小的优势。而与此同时,由送达的第一批Bf 109E也到了罗马尼亚手中,Bf 109系列和IAR.80系列两种机型在罗马尼亚皇家空军内部也在暗中较劲。brimg data-rawheight=249 data-rawwidth=648 src=和Bf 109一起准备起飞的IAR.80/bbr/pp随着战局的深入,原本IAR自产的IAR.37的使用局限性越来越大,为了实施有效的空中对地支援,罗马尼亚皇家空军计划引进新型的俯冲轰炸机,首先目标便瞄向了在当时所使用的当时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容克斯Ju 87斯图卡轰炸机。但方面一再拖延的态度使罗马尼亚皇家空军不得不思考在现有机体上加以改进以设计新型的俯冲轰炸机。根据这项需求,IAR在IAR.80A的基础上重设计出了一款新型俯冲轰炸机,并命名为IAR.81。IAR.81可以搭载一枚225kg以及相应的投弹具,两侧机翼下各可以搭载一枚50kg或者100L附加油箱,这也使其可以执行长距离制空任务。但如前述,试飞员很早就指出了其俯冲性能差劲的问题,在实战中俯冲机体摇晃和震动程度都非常大,使用的效果并不好。brimg data-rawheight=213 data-rawwidth=292 src=所使用的投弹具的原理,这样可以避免碰触到螺旋桨。同期很多俯冲轰炸机都采用了这个设计。/bbr/pp1942年,在东线战场的空战愈加白热化,苏联方面的军机也逐步升级,罗马尼亚现有的装备机枪的IAR.80系列战斗机面对苏联战斗机时已经逐渐力不从心。为了增备其火力,IAR决定将其中两挺7.92mmFN机枪升级成13.2mmFN机枪*,而其也升级加装了无线电设备用以指挥调度。而原来表现糟糕的IAR.81的改进版本IAR.81A也在同条生产线上装配,二者的区别仅限于装备机身挂架与否,其装配了和IAR.80B相同的武器配置。但糟糕的俯冲能力最终使得这一批IAR.81A被拆掉了投弹具作为战斗机使用。虽然在激烈的战况中罗马尼亚皇家空军不得不下达新的一小批IAR.81A的订单。不过不凑巧,在完成之前,之前下达Ju87的订单终于被所接受并投产,于是这一小批IAR.81A也拆除了投弹具作为战斗机使用。这批飞机和之前那批IAR.81A一样,编号并没有改变成代表战斗机型的IAR.80,但机翼悬挂50kg及100L油箱的挂架依旧被保留下来。br/pp由于13.2mm的机枪补给问题以及实战需求,罗马尼亚皇家空军不得不转而追求一种威力更大,并且补给更加方便的一种新型大口径机炮。随后,生产的MG FF/M机炮,也就是原来出口He 112B型MG FF机炮的改进型被IAR所看好,并装备在了新一型的IAR.80系列机型、原本作为俯冲轰炸机的IAR.81B(也有称呼IAR.80C的场合)上,但并未装备机身胴体的俯冲投弹具。这款机型为了搭载20mm的机炮也改进了机翼的设计,真正实现了匹敌当时苏联军机的大火力,但这款飞机所使用的IAR K.14-IV C32 1000A发动机已经达到了性能的极限,武器增备、增设自封油箱及增加座椅背面装甲等改装使其空速越来越低。同时期,引进的新型号的Bf 109F-4战斗机所装备MG151/20 20mm机炮也让罗马尼亚军方印象深刻,并且随后德军也开始换装这款新式20mm机炮,IAR随即也展开了了IAR.80家族下一代机型的设计。br/pimg data-rawheight=317 data-rawwidth=782 src=热机中的IAR.81C 可以看到151/20长长的炮管/bbr/ppIAR着手于让IAR.81B这款机型改装上MG151/20,并将新制造的装有两门MG151/20及四门7.92mmFN机枪的最终版型号称作IAR.81C,尽管作为IAR.81俯冲轰炸机系列的它是以战斗机的姿态被制造出来的,但这款机型的生产仅仅视作在战斗中被消耗的IAR.80/81型号的补充。而之前的IAR.80/81也在1944年逐渐改装成和IAR.81C的武装样式,根据先前的编号分别称呼为IAR.80M和IAR.81M,但具体改装数量并没有详细资料佐证。/pimg data-rawheight=200 data-rawwidth=355 src=罗马尼亚国产的食雀鹰IAR.79/bbr/pimg data-rawheight=203 data-rawwidth=741 src=装备Jumo211 Da的改装版IAR.80M/b/pp其次,前述的发动机问题使IAR.80家族在罗马尼亚皇家空军的竞争力越来越不如引进的Bf 109E/F/G系列,已经逐渐开始退居二线。因为前线要求紧张IAR也购买了Bf 109G的G-2和G-4的生产授权进行了国产的Bf 109G生产。而IAR为了这款当家机型也不得不放弃对原本IAR K.14-IV C32 1000A发动机的发掘,转而把希望寄托于换装两款德制发动机,搭载于Ju 87的液冷Jumo 211和搭载于Fw190的空冷BMW 801(1942年罗马尼亚原本已经获得了DB601的授权生产权,但这种发动机似乎并不能很好符合IAR.81的尺寸)。但两者本来在已经供不应求,更不可能向罗马尼亚出口。而此时前者Jumo211正好搭载于IAR自家的、意大利SM.79食雀鹰的罗马尼亚授权版本IAR.79上,并且在42年这部分IAR.79将原来的Jumo 211Da型更新成了出力更高的Jumo 211F型,于是IAR运用了更换下来的Jumo 211Da连整流罩整个装在了一架IAR.80上。但由于重心问题,试飞中高速飞行时机体颤动过于猛烈,导致这一计划不得不流产。而后者装备BMW 801的机体更是天方夜谭,从未付诸于实践。br/pp最终,IAR.80家族一共生产了171架IAR.80和176架IAR.81,在战时罗马尼亚皇家空军的作战飞机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例。/pimg data-rawheight=155 data-rawwidth=236 src=家族系列作为罗马尼亚的国产战斗机,也孕育出了许多优秀的飞行员,在富有经验的驾驶员的下可以和当时一线的战斗机相角斗,也曾是罗马尼亚在对同盟国作战的首席王牌飞行员亚历山大·塞尔巴内斯库的座机。早期虽然能够在对苏联的战斗中占上风,但在中后期对抗苏联的作战中由于天气和配合等诸多原因均未大施。1943年,当罗马尼亚已经开始决定保全自己的时候,美国轰炸机开始了对罗马尼亚油田的空袭,这时IAR.80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在高炮和空军的协助下成功的拦截了数次B-24轰炸机的空袭。而在1944年美国尝试使用P-38对油田重点设施的轰炸的行动中,IAR.81再次凭借地形和机动优势配合德机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果,然而油田的许多重要目标还是被之后的数次空袭炸毁,给予轴心国的油料补给来源以十分沉重的打击。brimg data-rawheight=184 data-rawwidth=424 src=双座教练机/bbr/pp随后,在1944年8月的苏军攻势下,罗马尼亚发动并倒戈向同盟国一方作战,因此配件无法再补给的Bf 109不得不开始逐渐由一线上退下,并留给这些国产机继续在前线作战的机会。然而这些IAR.81在曾经的朋友面前因为经验不足等原因也毫无建树,另外一位罗马尼亚皇家空军王牌飞行员康斯坦丁·卡塔楚奇诺也丧命于进攻行动之中。这些机体最后只得用于对地等用途。战争结束后,随着罗马尼亚倒向苏联一方,重组后的罗马尼亚空军也开始换装苏制拉9等战斗机,罗马尼亚旧日的骄傲IAR.80/81也渐渐被人淡忘,全机于1949年退出现役。尽管IAR推出了一种IAR.81的双座轰炸机改型IAR.81DC希望其能延长使用寿命,但最终IAR.81DC也不敌苏制雅克11和雅克18机压倒性的生产优势,彻底退出罗马尼亚空军的花名册上。br/pp另外,1943年IAR曾经计划以以前设计过的IAR.47为蓝本重设计一架搭载授权生产的DB 601的俯冲轰炸机IAR.471,计划装备和Ju 87D型同款搭载的37mm BK-37机炮吊舱进行反坦克作战,并能搭载总重500kg的进行俯冲轰炸,但这个计划最终因为IAR准备生产Bf 109G导致剩余产能不足而流产,仅仅制造出一架原机模型,并未试飞。brbr/ppimg data-rawheight=465 data-rawwidth=680 src=机/b/pp但IAR并没有因为这些挫折继续消极下去,在50年代和60年代,IAR继续进行着飞机的研究和制造,并推出了IAR.800系列的民用轻型飞机,也在积累着现代战机的设计经验,在71年和南斯拉夫合作设计制造的IAR.93型超音速机再度让IAR的名字写在了罗马尼亚空军的一线作战序列上,并成为了华约内唯一一个使用自己研制的超音速战机的国家。除此之外,由70年代开始IAR也在继续展开着轻型机和直升机的设计和生产,其机型受到多个国家的青睐。brimg data-rawheight=814 data-rawwidth=1200 src=武装直升机/b/ppIAR于70年代获得了授权以生产SA.330美洲狮直升机(罗马尼亚番号IAR.330),而IAR对其进行了一些改设计,重设计出了一款武装直升机IAR.330L,其装备了SOCAT系统和反坦克导弹,具有较强的反坦克能力。其他的IAR.330系列直升机以及其改型依旧活跃在包括海军在内的罗马尼亚军队的作战序列中,并且销往部分第二第三世界国家。/pp今天,罗马尼亚的航空工业依旧在蓬勃发展着,凭借其石油油田和铝矾矿的产量基础及其专业人才,走在欧洲航空工业的前沿,成为巴尔干半岛上一只永不衰老的雄鹫。brbrb*关于13.2mm FN 机枪的相关资料并不全,推测有可能是哈奇开斯13.2mm在比利时FN的授权生产版本。这些装备起来的13.2mm FN 机枪有一部分是从罗马尼亚国产食雀鹰IAR.79下拆卸并装备上的。/b/ppb6.16 更改。这种13.2mm是产自u勃朗宁/u授权FN制造的一款航空机枪,并非哈奇开斯br/b/pp————————————————————————br参考目录br1.Samolot mysliwski IAR-80 i 81 ——TBiU 133(波兰文 1989)br2.Wikipedia(英文 罗马尼亚文 意大利文)br3.I.A.R. 80/81 ——Hawk Publication(波兰文 1991)br4.Rumanian Air Force - The Prime Decade, 1938-1947 ——Squadron/Signal publications(英文 1999)br5.Janes All the Worlds Aircraft 1938 ——Janes Publishing(英文 1938)br6.Romanian Aeronautics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1941-1945 ——Modelism International(罗马尼亚文 英文2011)br7.PZL P.24 A-G ——Kagero(波兰文 英文)br8.a href=(英文)br9.a href=Уголок небаi class=icon-external/i/a(俄文)/ppb初次撰文,如有错误请诸位看客不吝斧正,谢谢!/b/p

  在巴尔干半岛的东部,有这么一个诞生和合并不过百年,但却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其优秀人才使其军事工业迅速腾飞,在二战中制造出性能匹敌苏德英美各航空大国的战斗机的国家。这个国家便是拥有优秀航空工业底蕴和飞机制造技术的罗马尼亚。

  figureimg src=注阅读本文之前务必阅读以下两个链接中的讨论,不然會遇上不明所以的問題:/u/bbr/ppa href=简单的说一下美陆军的师i class=icon-external/i/abr/ppa href=上英国陆军编制图i class=icon-external/i/abr/pp如果你懒得看,就记住一句话:/pblockquotebu英国陆军的编制很有特点。行军编制为师-旅-营,团只是个行政和荣誉编制。团下属的各个营,分别由不同的旅调配。每个时期旅下属的部队都不同。还有的团,下属的还有旅,如信号团。还有的团,其实指的就是兵种,如皇家炮兵团,陆航团,等等。br/u/b/blockquotebrp最近写一个剧本的时候,发现中文互联网上关于当代英军的考据也不算太多。于是自己动手考据了一下英军2020军改的一些细节。PS:说来有意思,其实军队里对英军最有感情了,也算是军事启蒙。小时候家里长辈去出差,带回来一套儿童版的英陆军,还有一堆港台的军事漫画。br/pbrp======================================================================/pp英军2020(英文为Army 2020 Refine直译是陆军2020精粹),正式名称为“未来陆军构成规划”(Future Army Structure (Next Steps))简称FAS,是一项进行中的英军编制调整,调整力度可为60年代英国成立以来对陆海空三军最大幅度的组织规划调整(海军及空军的调整也被称为Royal Navy 2020和Royal Air Force 2020)。陆海军三军高层的机关的调整,并不是本文叙述的重点。全文主要聚焦一线战斗单位的调整。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英军编制团并不是“实体”单位,而是行政上的存在,关于英军种非常有特色的这个存在,在后续文章中将会另文叙述,本文主要是作战上的编制。/pbrp先上一张整体的表,读者可以借此了解英军航空突击旅,装甲步兵旅,步兵旅的编成(注意图超大)img src=在2020之后,陆军指挥机构将所有陆军部队分为反应部队、适应部队、后勤部队三个大块构成,总计11个旅,32个营,8万7千名现役军人,3万名正规预备役,2万8千名志愿预备役构成。/pp反应部队(Reaction Force)作为英军反应部队,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高强度军事冲突,由英国第三师和第16航空突击旅构成。其中第16航空突击旅为高战备状态下的快速反应拳头单位。/pbrp应变部队(Adaptable Force):着眼于英军海外任务,每个旅都有一个特定的任务区。所有部队在英国第一师的编制下。具体任务区如图。/pimg src=后勤支援部队:统一在Force Troops Command下(抱歉,我不知道怎么翻译),应任务需要配属特定部队。/pp后备役部队:分为正规预备役与志愿预备役,前者主要由组成,保持与现役营级部队相同的编制。后者主要有平民志愿者组成,负责后勤支援任务。/pbrh2英军2020军改的特色:/h2olli 由于人力资源减少,采取正规部队与预备役部队的结合,现役营级单位与预备役部队“结对子”,一对一帮扶训练,使现役单位与后备役部队人员交流更加方便,帮扶训练也使得后备役部队有更可靠战斗力。br/lili大幅度强化预备役部队,改制原有的本土军(TA),将预备役部队分为正规预备役和支援预备役(参考美国陆军预备役和美国陆军国民兵的区别)。/lili经费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英军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存在、自身安全任务,北约安全任务之间三者的平衡。在这一点上英军采取了三年轮换制,营级部队以3年为一个周期部署海外(例如塞浦斯、阿富汗、福克兰群岛、东南亚、非洲),3年种前两年部署海外,在部署过程中日常训练以班排级为主,着眼于保持士兵个人和基层的战斗力,第三年论替回国内,在本土训练展开旅营级的合成演练,着眼于营旅级部队之间的配合。这样做的好处可以减少海外军事的规模,减少海外部署的日常开销。/lili将旅级单位划分特定的任务区,能够让部队在日常更好的熟悉任务区的状况,在可能的冲突发生时能够又更好的准备(比如为了应对乌东情况东欧任务区的第160步兵旅,负责五国协防任务的在南亚地区的第11步兵旅)/li/olbrimg src=一份英军宣传材料里各部队结对子情况表,表中也表明了各部队的编成类型,部队种类。看起来比文字叙述直观多了。/pbrh2未来的英军将以营级为主干编成以下九种类型的部队。/h2p1、装甲骑兵团(更正:关于英军中现在团的定位还需要讨论)/pimg src=、装甲团/ppimg src=、装甲步兵团/pimg src=、重装防护机动营/ppimg src=总计:/pp50 x Mastiffbr12 x Javelin ATGW, br8 x CVRTbr6 x 81mm Mortarbr709 All Ranksbr/pp5、轻装防护机动营/pimg src=总计:/pp12 x Javelin ATGWbr6 x 81mm Mortarsbr50 x Foxhoundbr581 x All Ranksbr/pp6、空中突击营/pp抱歉,没找到伞兵营的图。/pp英军总计四个伞兵营(三个现役,一个预备役),伞兵第一营已经改叫「特战部队支援群(SFSG)」(英军仿照美军第75游骑兵团建立的部队),属于英军特战序列,伞兵第二、第三营为第16航空突击旅下辖的部队,伞兵第四营为预备役部队。/pp伞兵营下辖三个步兵连,一个ISTAR连(一个侦察排,一个狙击排,一个信号排),一个支援连(一个迫击炮排、一个标枪反坦克排、一个机枪排,迫击炮排用Pinzgauers机动,剩下两个使用Jackal侦察车机动)。/pp7、轻骑兵团/pp具体编制同装甲团,唯一区别是3个装甲中队,换成3个骑兵中队,每个中队下辖16辆豺狼(Jackal)侦察车,总计402人。/pp9、轻装步兵营/pp轻装步兵营(总计561人)编制三个步兵连和一个机动支援连,每连三个步兵排,两个现役,一个预备役。是英军未来唯一混编预备役的现役营级单位。/pimg src=备注:br/pulli预备役下的皇家韦塞克斯义勇骑兵也是装甲团的编制,下辖4个装甲中队(原来是5个中队,A中队在2020计划中变为指挥中队,整个营也变为同现役装甲团一样56辆挑战者2的编制),负责为现役的3个装甲营提供后备坦克人员的训练。/lili知乎保存功能要强烈吐槽,原计划每个团的编制都详细翻译了一下,结果没存上,哎,如果编制表有什么看不懂的,可以下面评论询问。。。。实在懒得再打了。/lili现有的五个禁卫军营,三个全职现役一线单位,不在执行仪仗性质的任务(但三个营会个分出来一个连做依仗任务),两个营全职做仪仗任务。具体情况见上图。/lili陆航和炮兵单位会以任务配属师、旅、营各级单位,在复杂战况下,英军会以师、旅、营成立各级别的战斗群,依照任务情况会打乱上述几种编制。/li/ul

  英国陆军的编制很有特点。行军编制为师-旅-营,团只是个行政和荣誉编制。团下属的各个营,分别由不同…

  p首先说明的是,作为一个中等军事强国,韩国很难找出来一个“纯正血统的步兵军”,而且韩军本身也没有“机械化步兵军”这个称谓。就韩军现状来说,“机械化步兵军”和“步兵军”很难区分,只有机械化程度高低的区别,因此,本文不做硬性划分,只做一下简单阐述。谁是谁不是,诸位可自行判断。为行文和阅读方便,下文韩军所有军团、师团、联队等编制名称,均以化的军、师、团等替代,特此注明。/pp韩国陆军全名“大韩陆军”,是目前韩国三军中最大的军种。截至2016年12月,韩国陆军共下辖2个野战军(第1、第3野战军)、一个与野战军平级的作战司令部(第2作战司令部),以及首都防卫、特战、航空、军需、人事、教育、导弹等7个专业司令部,还有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军事法院等单位。现任陆军参谋总长是张骏圭大将(1957年出生,韩国陆军士官学校第36期,曾任第1野战军军长等职务)。其中第1、3野战军近似于方面军概念,属于前方军,负责军分线作战司令部类似于卫戍部队,属于后方军。/pimg src=张骏圭大将/pbrimg src=具体部署是,第1野战军部驻江原道原州市,下辖3个军,负责东部前沿地区防卫任务,现任指挥官金荣植大将(1958年出生,韩国陆军士官学校第37期,曾任第5军军长、陆军航空作战司令部司令官等职务) 。 /pimg src=金荣植大将/pp第3野战军部驻京畿道龙仁市,下辖5个军,负责部前沿地区特别是首都圈的防卫任务 ,现任指挥官严基鹤大将(1957年出生,韩国陆军士官学校第37期,曾任第21步兵师师长、第1军军长、陆军合成作战本部部长等职务) 。/pimg src=严基鹤大将(左)/pp第2作战司令部驻大邱市,不辖军级单位,直辖7个乡土步兵师和2个特战旅,负责韩国庆尚、忠清、全罗等中南部地区防卫任务 ,现任指挥官朴赞珠大将(1958年出生,韩国陆军士官学校第37期,曾任第7军军长、陆军参谋次长等职务)/pimg src=朴赞珠大将/pp**********************************************************************************************/pp韩陆军共8个军,全部归属两个前沿野战军指挥,其中第2、3、8军隶属第1野战军;首都、第1、5、6、7军隶属第3野战军;第2作战司令部不辖军级单位。/pp韩陆军共有41个师,其中6个机械化步兵师、16个步兵师、12个乡土步兵师、7个动员步兵师。/pp具体隶属情况如图:/pimg src=如图所示,/pp1,大部分军辖的都是2至5个步兵师,另配一个装甲旅和一个炮兵旅,以及情报、工兵、防化、警备等分队。/pp2,首都军并非网上传言那样是韩国陆军中的最强单位,其配属部队与其他各军相比甚至有些寒酸,仅有1个步兵师、2个乡土师、1个动员师、一个海军陆战队师(与中国的陆战队不同,担负海岸警戒任务),更非什么机械化军。其主要作战地域是包括仁川在内的首尔西部、汉江以南,更多的是担负反登陆、反迂回等任务,并不直接面对朝鲜军队的冲击。/pp有趣的是,韩国陆军编制序列中,除了首都军,还有首都防卫司令部,还有一个首都师,容易看的人眼花缭乱。首都防卫司令部是军级司令部,下辖52、56、60三个师,主要负责首尔汉江以北的城区防御任务,与首都军防御地域以汉江为界;首都师虽然挂名首都二字,但驻地却在与首尔八竿子打不着的京畿道东北的加平、抱川一带,不明情况的入伍新兵一听单位的名字非常高兴,以为能进帝都,结果下车一看是到了府,心情可想而知。/pp3,乡土师、动员师。步兵师、机械化步兵师等常备师很好理解,而乡土师类似于我国的省军区/军分区等卫戍部队,担负各地区防卫警备、反渗透等任务,并不负责机动作战;动员师则类似于我国的预备役部队,平时只保留少数力量,战前再快速扩充至满员,辅助常备师作战。/pp由此看来,韩陆军只有第7军(机动军团)符合题主的要求。根据韩国的说法,是“대한민국 육군의 최상급 기계화 제대”(大韩陆军最高一级机械化梯队),下辖首都机械化步兵师、第8、11、20、26等5个机械化步兵师,第7炮兵旅和第7工兵旅,以及第107情报通信团、第517防空营等直属部队,绝大多数机械化部队集中于此,而且没有乡土师、动员师这种二流部队混迹其中。另外,由于各机械化步兵师已经配有装甲力量,所以第7军并不单独配备装甲部队。/pp韩军以师为最低战役单位,具体来看,以第7军下属第8机械化师为例,这是一个标准的韩国机步师(1装甲旅+2机步旅+1炮兵旅+直属队)。其编成为:/pp1,第10装甲旅(下辖第81、83坦克营,第139机械化步兵营)/pp2,第16机械化步兵旅(下辖第19坦克营,第136、137机械化步兵营)/pp3,第21机械化步兵旅(下辖第82坦克营,第135、138机械化步兵营)/pp4,第8炮兵旅(下辖第50、73、75、95炮兵营)/pp5,师直属队(下辖装甲搜索营、警备营、情报通信营、宪兵营、工兵营、防空营、勤务分队,医务分队、防化分队、新兵教育队等)/pp韩国陆军标准的坦克排辖坦克3辆,每个坦克连11辆(连部2辆加3个排),每个坦克营35辆(营部2辆加3个连);机步分队与坦克分队编成类似,每个机步营35辆步兵战车。旅的类型很好判别,如果是2个坦克营加1个机步营,这就是装甲旅;反之则为机步旅。另外,师直属队中的装甲搜索营,下辖3个6车制坦克连和3个4车制机步连,该营一共配备18辆坦克和12辆装甲车。/pp综上所述,不算炮兵旅和其他直属队的个别装甲车辆(比如医护装甲车),按照韩国标准机步师编制,全师编制约1.5万人,共保有坦克约160辆、装甲车近200辆。/pp与韩国步兵师相比:韩国普通步兵师满员约2万人,下辖一个坦克营,35辆坦克;另外有少量装甲车,每个师情况略有不同,但一般不会超过50辆,缺编严重,而且混有M-113这样的老式装甲车,与机步师差距明显。/pblockquote与解放军同类型部队相比:下面引用知名军事博主“科罗廖夫”的部分论述。根据美国著名军事网站““灯塔”的分析文章认为,第38集团军的某机械化步兵师,共有3个99A式坦克营,1个09轮式突击车营,5个04A式履带装甲步兵营营,3个轮式装甲步兵营,8个120毫米自行迫榴炮连,4个122毫米自行榴弹炮营。共计主战坦克123辆,履带式步兵战车205辆,105毫米轮式突击车41辆,8X8轮式步战车93辆……/blockquotep不算装备质量,只看数量,韩国师一级装备数量较解放军略多。至于军一级,第7军辖5师2旅,其编制、数量、任务等均与解放军集团军差异甚大,没有比较的意义。/pp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1948年10月19日至10月27日,驻守全罗南道丽水郡的韩国陆军第14步兵联队在接到前往济州岛起义的命令后(济州岛4•3事件,由于国内经济崩溃,土地矛盾尖锐,李承晚实施高压,加上受到主义思想影响,济州岛自发组织起义,遭到韩队的,一直持续到1950年代末期),部分“南劳党”下级军官2000余名士兵发动叛乱,一度席卷全罗南道、庆尚北道、京畿道等地区,兵力规模在1949年达到近3万人,控制韩国37%的国土,建立“丽水人民国”,号称“白天是大韩的,夜晚是国的”,最后被李承晚派军。韩军随即对起区进行大规模和,遇难人数超过8000人。由于受到叛乱事件的严重刺激,韩队序列取消了部队番号中的数字4(4:关我屁事?),比如战前的第1到8步兵师;现在的第1到8军,下属的41个师、5个装甲旅番号也全部跳过了4(见上文编制表);连韩国海军也尽量避免包含数字4的舷号,算是落下后遗症了。/pp不知道上述答案是否解答题主的疑惑。 /p

  首先说明的是,作为一个中等军事强国,韩国很难找出来一个“纯正血统的步兵军”,而且韩军本身也没有“机械化步兵军”这个称谓。就韩军现状来说,“机械化步兵军”和“步兵军”很难区分,只有机械化程度高低的区别,因此,本文不做硬性划分,只做一下简单阐…显示全部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赞助合作:

CopyRight 2002-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