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佳文赏析 权威期刊《地理科学进展》近三年(2017-2019)引用量TOP20排行榜
《地理科学进展》前身是1982年创刊的《地理译报》,1997年,更名为《地理科学进展》;该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月刊。《地理科学进展》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的最新研究,反映中国国内外地理学最前沿的研究热点与动态。发表论文的领域主要为资源与、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对策、区域研究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据2019年10月31日中国知网显示,《地理科学进展》共出版文献3942篇、总被下载3375880次、总被引114471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5.021、(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3.334。
小编统计了《地理科学进展》2017-2019年出版的文章中,被引用率较高的20篇文章,其中前10篇附上摘要。被引量和下载量数据来源于CNKI,时限为2019年11月1日。具体如下。
摘要:解决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快速转型中存在的国土开发秩序混乱和资源代价沉重等问题是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大科学命题。党的报告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举措,并提出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由此构成的三生空间成为构建空间规划体系、完善国土空间开发制度和各类尺度空间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基础。本文围绕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对国内外三生空间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紧紧围绕三生空间的数量配比和空间配置两个科学问题进行综述,按照精度深化和尺度细化的要求,集中在三生功能分类、空间识别、空间优化等内容,从而勾勒出三生空间研究的框架体系。今后应重视三生空间动态演化,促进各尺度适宜性评价的统一和整合,响应多规合一的实践需求,最终服务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摘要: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既是一项国家重大战略,又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博弈过程,需要遵循科学理论,尊重科学规律,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实现共同繁荣昌盛、共享蓝天白云、共担发展风险、共建世界都会的战略目标。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科学理论基础与科学规律。认为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应以协同论、博弈论、耗散结构理论和突变论作为科学理论基础,其中协同论为核心理论。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过程是一个博弈、协同、突变、再博弈、再协同、再突变的非线性螺旋式上升过程,每一次博弈—协同—突变过程,都将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推向更高级协同阶段,并呈现出阶段性规律。具体包括协助阶段、协作阶段、协调阶段、协合阶段、协同阶段、协振阶段、一体化阶段和同城化阶段共8大阶段。进一步分析认为,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真正内涵是推动城市群实现规划协同、交通协同、产业协同、城乡协同、市场协同、科技协同、金融协同、信息协同、生态协同和协同,建设协同发展共同体。本文旨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摘要: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是对区域发展的方向、目标、速度、格局和径进行调控的政策手段。本文探讨了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近中期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当前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应重点服务于: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构建一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生态五大方面;并基于长远和全局视角,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宏观区域政策,包括: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与政策、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机制与政策、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与政策、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与政策和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这些政策旨在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摘要:可持续生计框架是辩证思考贫困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过程的理论总结,有助于对精准扶贫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研究。本文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为蓝本,构建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精准扶贫分析框架,并从影响农户生计的内因和外因视角,讨论精准扶贫的贫困识别指数(MPII)的基本构成。以四川省凉山州作为案例区域,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MPII指标体系;识别出420户贫困户,其中80.48%(338户)的建档立卡户与识别结果重叠;与建档立卡农户相比,所识别贫困农户在各单个维度和综合维度都几乎处于更劣势的水平,识别效果更加精准。根据贫困原因的相似性,可将贫困农户划分为人力资本贫困型、基础型资本贫困型、社会资本贫困型、资本贫困型、生计恶劣型等五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的贫困类型提出相应的帮扶措施。
摘要:本文探讨了资源承载能力预警机制的设计基点,阐释了资源承载能力、承载能力评价和预警的基本概念,创建了资源承载能力预警的理论模型,并制定了2016版全国资源承载能力预警的技术流程、评价体系、集成方法与类型划分等技术要点,为全国资源承载能力预警全面试行提供技术参考。研究表明:增长极限论是资源承载能力预警的理论基础;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的资源承载能力预警,分别开展陆域评价和海域评价,二者均包括基础评价和专项评价两部分,基础评价采用统一指标体系对所有县级行政区进行全覆盖评价,专项评价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选取特征指标对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开发区域进行评价;采取短板效应原理确定资源超载、临界超载和不超载3种类型,结合资源耗损过程评价划分红色(极重警)、橙色(重警)、(中警)、蓝色(轻警)和绿色(无警)5个预警等级,通过陆海统筹校验确定资源承载能力三类五级评价方案。
摘要:京津冀城市群地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之一,其经济发展与资源关系是近年来地理研究的重点领域。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县域为单元,利用PM2.5、NO2遥感反演等数据,设计资源投入—经济效益—影响复合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县域单元生态效率评价模型,并利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生态效率进行了评价,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生态效率的空间效应与空间关联模式进行了检验与分析。结果显示:1资源投入、经济效益与影响格局存在明显时空分异,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唐三市及周边部分县区;22006、2010、2014年3个时期京津冀城市群县域单元生态效率均值分别为0.324、0.305、0.347,总体水平较低,并呈现先下降后改善态势,区位、自然本底条件是导致生态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3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为0.2539、0.3007、0.3088,表明县域单元生态效率存在空间正向集聚趋势;4县域单元生态效率正向集聚程度越来越显著,邻域单元生态效率差距则有所缩减。
摘要: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生态学等的交叉研究领域。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全面分析,界定了城市生态空间的概念,总结了国内城市生态空间研究进展和局限,指出国外研究在城市生态空间对居民福祉作用与机理,生态空间、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生态空间的经济与社会文化影响及其机理,生态空间治理方法与原理,公平态空间格局及其优化等5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空间分析、心理与社会调查等多方法的应用。基于国内研究局限,借鉴国外研究进展,提出中国城市生态空间应以居民福祉为核心,重视加强社会—生态空间的交互关系与机理研究,推进生态空间格局公平性及其规划模式研究,加强城市生态空间的空间治理与优化调控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注重融入人文—经济地理研究思想及其综合方法。
摘要:面向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地域日益复杂的人地关系,乡村重构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乡村重构即行为主体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的过程。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视角,从乡村重构的行为主体、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等方面进一步阐释了乡村重构的概念内涵,剖析了由诱发机制、支撑机制、约束/促进机制、引导机制、引擎机制构成的乡村重构作用机制框架。最后,基于行为对推动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乡村重构的引领作用,认为有必要重构乡村社会经济的干预框架,并对未来中国乡村重构需进一步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展开探讨。
摘要: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人口集聚区和经济增长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对于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0年各区(县)和2000-2014年各城市的人口、P数据,运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重心分析等方法探究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在总量规模上,京津冀地区整体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较高,但各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2在空间分布上,从地理集中度来看,京津冀地区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北部低、中南部高的分布特征,其中、天津经济地理集中度高于人口地理集中度,多数城市人口地理集中度高于经济地理集中度;从重心来看,京津冀地区整体的人口与经济重心都向东北方向移动,且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大于人口重心,2个重心偏离距离不断加大,此外各城市的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最后,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
摘要: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具有最强竞争力的支撑平台之一,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水安全保障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本文主要以2000-2014年数据为基础,采用泰尔系数、变异系数、曲线分析和空间分级分类分析等方法,了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与用水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1绝大多数城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显著减少,干旱化的长期趋势明显,而且北部、西部城市减少幅度更大;2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极度短缺,空间不均衡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且中部和南部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更低,缺水更甚;3绝大多数城市用水总量零增长或缓慢负增长,用水结构以工农业用水比重下降为主要特征,各类用水的空间不均衡性保持相对稳定;4用水效率普遍快速提升,空间分布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总体趋势。基于此,京津冀城市群实施以水量城的城镇化政策和以水定产的产业政策,完善水生态补偿政策,落实水资源管理红线政策,实现水资源约束下各城市间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测试你的古代身份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