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张家界人文历史 > 正文

张家界特色农业产业新格局来了

类别:张家界人文历史 日期:2019-11-21 13:29:05 人气: 来源:

  曾经的张家界,养在深闺人未识,农业农村更是贫穷落后、状况堪忧。如今,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和提升,农业增效、农村增强、农民增收的总目标也得以实现。

  关山难越今已越,巨大的发展成就,源自于全市上下对中央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源自于农业结构调整的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力发展、科教兴农战略的全面实施,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切实加强。

  穷则思变,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自建市以来,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大力兴建各类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效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与建设,形成了市县乡联动的网络化科技服务新体系。

  截至去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15.7万千瓦,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45.98%,农业科技贡献58.4%;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0多万亩;粮食年产量持续多年稳定在60万吨以上,实现“十五”连增的生产目标。

  过去,以粮油种植为主,单纯追求产量提升,结构调整着眼于少种什么、多种什么;现在,按照市场导向,深化供给侧,发挥比较优势,产量质量并重,百业兴旺。

  先后出台《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关于加快推进五大农业特色产业的实施意见》和《张家界市优势农产品发展“3+2+N”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2021年)》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推动“一县一特”“一片一特”农业产业发展。

  目前,全市形成了慈利县“硒有慈利”、桑植县“张家界大鲵”“白茶”、永定区“张家界莓茶”、武陵源区“葛根”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新格局。大鲵养殖达320万尾、莓茶面积达7.2万亩、矮化杜仲面积达1.5万亩、葛根面积达4050亩、蜂蜜达10.2万箱。其中,大鲵、蔬菜、莓茶等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全市农业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建市初期,全市农村第一产业特别是粮食作植在产业结构中占绝对比重,二三产业占比微乎其微。通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断细化产业分工,探索农业多重功能,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实现了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867家,创建省级特色农业示范园23个、市级特色农业示范园30个、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精品线条,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休闲农庄、农家乐、星级农庄累计发展到761家。同时,积极推进全市信息进村入户工程,2019年全市将建成694个村级益农信息社,每个区县各建成1个县级运营中心。

  质量不断提升,品牌逐步崛起。到2018年,全市有效“三品一标”认证产品共达到67个。其中,“茅岩莓茶”、“张家界菊花芯柚”、“江垭峡谷鳙鱼”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成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全市荣获湖南省绿色食品示范的“三品一标”企业3个。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30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达到30个。全市无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流行,持续13年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从家庭承包到合作经营,农村活力持续。近年来,全面启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大力推动承包地“三权分置”,有效放活了农村土地经营权,为广大农民吃下了“定心丸”。

  同时,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加大村级供销惠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农村电商体系建设,开展慈利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和慈利县、桑植县、永定区“两区”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试点等工作,为破解“三农”难题探索了新子。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流转土地46.88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890家,家庭农场发展到1243家,新增3个乡镇、30个村级示范点,新增基层电商站点100个。

  2006年,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2018年底,累计完成658个村庄的整治建设,新农村建设覆盖率达到85%;近年来,又以深入推进农村人居整治为抓手,重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用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厕所”及粪污治理、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三清一改”工作,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仗”。

  特别是,配合中央环保督查、环保审计和“绿盾2018”专项行动,撤除网箱15.58万平方米、水上餐饮娱乐设施12处。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和大鲵自然区专项检查,全市适养区、限养区存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由197家减少到现在的158家,其设施配套率达96%,畜禽废弃物资源利用率达73%。

  目前,全市新增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乡镇和行政村分别达到48个、268个,乡镇污水集中处理完成2处。慈利县阳和乡、武陵源协合乡杨家坪村和索溪峪街道双星村在推进全市农村人居整治行动中成效突出,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一致好评。武陵源区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县。

  随着人居从状况堪忧到美丽宜居,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实现农民脱贫增收、生活水平提升,始终是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所在。特别是党的以来,持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上下足功夫。

  近5年,紧紧抓住深化农村的大好机遇,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力打造大鲵、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多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扎实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农民讲习所、“阳光助学”、“雨露计划”等培训工程,累计培养3.5万多人,不断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力推行产业扶贫,加快产业扶贫项目实施进度,提升了产业发展的助贫带贫能力。同时,通过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和培训,有效激发了贫困人口自身发展动力。

  2014年以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50945人减少到30362人、累计减贫220583人;贫困村由358个减少到38个,累计减少320个贫困村。全市贫困发生率由20.1%下降到2.17%,武陵源区于2016年率先实现整区脱贫摘帽,2018年永定区和慈利县实现脱贫摘帽。根据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安排,桑植县计划今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增收渠道广为拓展,全市农民群众向小康社会迈出了步伐,幸福指数日益攀高。山柳村寡妇的情史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赞助合作:

CopyRight 2002-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