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村“串黄河”于2008年9月28日被列为文登区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2月4日被列为威海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5月7日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更名为“串黄河”风俗。
“串黄河”风俗主要分布在文登区高村镇、葛家镇、泽头镇、文登营镇等,其中高村镇北邢家、中邢家、南邢家等村是具有代表性的举办地。“串黄河”亦名“九曲黄河灯”“九曲黄河阵”“地灯”“平安灯”“九曲阵”“迷魂阵”等等,是流传在文登境内的一种民间大型传统游戏习俗。据当地老艺人讲,“串黄河”源于古时的九曲黄河阵,相传九曲黄河阵是古代兵家布下的一种易守难攻的阵式,因其阵像九曲十八弯的黄河而得名。这一大型游戏活动在文登流传了已有千余年,成为当地的一大习俗。
据《文登文史资料》记载,1949年以前,境内大村如林村、葛家、高村、坤龙邢家、文登营等,多在正月十五晚上,或二月二日举行大规模的“串黄河”。因为这项活动既耗资费时,又必须有会摆阵势于组织指挥的人,所以,这些村都是每隔几年搞一次或连搞三年一停,没有年年都搞的。1947年正月十五,葛家为活跃集贸市场,组织“串黄河”。是日晚灯火一片,观众数万人,几十个表演队伍在黄河阵中川流不息,使节日气氛达到。
“串黄河”表演地点多选择宽敞的空地,“串黄河”阵势有“九曲黄河阵”“黄河阵”“六城黄河阵”等,阵势弯曲萦回,犹如迷宫。据《封神演义》第五十回“三姑计摆黄河阵”中所记,“黄河阵”为云霄三仙姑依据黄河十八弯的迂回走势所创,二郎神、金吒、木吒、哪吒等均被困阵中,最后姜子牙在、元始天尊、南极仙翁等众仙的协助下才得以破阵。
祁太秧歌中,对九曲黄河阵是这样唱的:“叫声姐姐快快看,上顶得灯一盏。按摆成黄河阵,又想游来又不敢。进去容易出来难,这就是黄河九曲阵阵相连。”(祁太秧歌《小观灯》)
九曲黄河阵以19×19根草把为桩,桩上端装油灯一盏,桩距5尺或7尺,等距竖立,用绳子界开,左三城,右三城,共12阵361盏灯。阵阵相通,阵前扎彩坊悬灯插旗。传统的“串黄河”,先由“灯官”巡视检查一番,吉时一到,号令全场点灯。然后“灯官”在前敬香、焚纸、拜祭,随后鸣枪三响,鼓乐齐鸣,舞龙队、秧歌队、高跷队、跑旱船、耍毛驴、耍狮子以及男女老少依次从入口入阵,载歌载舞地在灯海中盘旋回转。如果不沿甬行进或重入串过之阵,得从拦绳下过去,谓之“钻狗洞”。届时,场内外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灯火通明,串阵队伍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屈曲回环,满场人流不息,又互不妨碍,气氛热烈,规模宏大,引人入胜。
邢德海,男,生于1924年4月,文登区高村镇北邢家村村民,既会摆阵势又善于组织,他早年时候经历过两次“串黄河”。他10岁左右就开始随父辈参加 “串黄河”,解放前后一直参与组织工作,在文登境内举行多次“串黄河”活动,是经验丰富的老艺人。
第一次大约在1936—1937年间,当时他10多岁,随父兄进阵表演。第二次是在1945年,在村土地庙前的空地上,邢老先生组织人力、物力并亲自表演。
“串黄河”活动在土地至大跃水库分村期间停止,因修水库坤龙邢家村分为北邢家、中邢家、南邢家三个村,分村后,于1962年正月十五晚举行了一次“串黄河”活动,由7、8队(生产队)主持,三个村集资。
1993年至1994年,邢德海老人出资在本村空地上连续举办了两次“串黄河”,村民也踊跃捐款捐物。1995年正月十五,在文登区委宣传部的下,在中邢家举办了一次大规模的“串黄河”活动。周围许多个村的村民踊跃派表演队参加,邢老先生扎了一个老鼠坐轿的扮装,亲自披挂上阵参加表演。当时文登及做过专题报道。1996年6月1日,为欢庆“六·一”国际儿童节,应文登实验小学之邀,在学校操场上扎过一次“串黄河”,全校师生与部分村民及学生家长体味了一次传统文化游戏的盛宴。
近年来,因受场地、资金及人员的已有10多年没有举办这一游戏活动。活动的步骤及方法和规矩,现仅存于村中几个老人的记忆中。
“串黄河”这一民间大型传统秧歌游戏,经过当地千余年的发展流传至今,传承着中华古老的黄河文化,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增进了四邻八乡的团结,是值得我们永远传承下去的一种民间游艺形式。
本文由325棋牌 (www.325games.com)整理发布
网友评论 ()条 查看